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78|回复: 0

《捡垃圾的人类学家》——趣味盎然又发人深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15 00:29: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41《撿垃圾的人類學家》——趣味盎然又發人深思.jpg

  图:罗宾.内葛曾用十年时间亲身体验清洁工的生活/美联社

  随着冬天到来,天气渐渐寒冷,朋友圈开始有人呼吁大家转发「爱护环境卫生,关爱环卫工人」的微信。是的,环卫工人是城市的美容师,是他们让城市每天充满生机地迎接旭日,没有他们的辛勤付出,就没有我们整洁康乐的生活。如果我们足够幸运,可能一辈子不需要向警察求援,也或许一辈子不用呼叫消防员,但是,我们每一天都需要环卫工人。即便如此,对於这个几乎每天都会遇到的群体,我们除了道义上的尊重之外,对他们的工作真正了解吗,能细致地想像出他们每日的劳作场景呢?如果你对此的回答是否定的,那麽,不妨读一读《捡垃圾的人类学家:纽约清洁工纪实》这本书。该书以教科书式的人类学家眼光和方法,为我们展现了美国纽约清洁工群体的真实境况。虽然该书描述的对象远在大洋彼岸,但现代社会的运作机制有相似之处,现代城市管理更是如此。因此,阅读此书除了了解异国之外,对反观自身也有借鉴意义。

  阅读《捡垃圾的人类学家》,首先被震撼的是对清洁工这一工种的细致刻画。比如,我们知道环卫工作是繁重的,但这种繁重的工作到底对从业者的身体提出了什麽样的要求,又让他们的身体发生着何种改变呢?再如,我们或许也明白清洁工面临各种危险,但这些危险究竟来自何处?这些问题,平时似乎并不曾进入我们的视线。而在这书中,作者对此作了探究。他写道:「环卫这件事总是和身体相关。当双手紧握垃圾袋的手柄或易拉罐边缘时,肱二头肌和前臂会凸起;当身体弯曲时,腰椎骨分开然後闭合,股骨头在髋臼底部转动;当环卫工的肩关节扭转、释放去投掷一个垃圾袋或提起一捆东西时旋转肌群会绕着肋骨转动。」这些动作对清洁工的躯体损伤颇大,「膝盖变得僵硬,旋转肌群和髋关节受损,脊柱盘脱落,下背运转不灵」。

  扫垃圾是危险的技术活

  除了生理的损伤之外,作者指出,环卫工人还面临着被垃圾中的金属或玻璃残片刺伤甚至感染的风险,最易受伤的并非我们想当然地认为的背部,而是腿部,因为他们经常被要求在停着的两辆车之间移动,「不规则弯曲的车牌边缘可能割破胫骨和小腿」,「垃圾箱边缘会戳住膝关节,撕裂衣服甚至皮肤。」如果不幸发生垃圾袋爆炸,那麽,一切东西都变成了弹药,而粉末状的物质的杀伤力尤其巨大。因此,经济学家迪诺.朱迪在给美国劳工统计局的一份研究中说,「收集垃圾一直以来被认为是脏的、辛苦的工作」,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它是最致命的职业之一」,他通过计算发现,相较於所有其他被统计的工种,垃圾工作有「十倍於各工种整体水平的致死率」,因而被劳工统计局列入了「高危工种」。

  这些研究不但令人震惊而且提醒我们以更严肃的心态审视环卫工作。与此相应,作者对成为清洁工之後切身体会的描述,虽然语言风趣幽默却从另一侧面深化了本身的主题。作者写道,清洁工这份工作最难的部分是「起床」,「也许是因为,人类这种动物注定就不应在每天黎明前的夜色之中起床」。而驾驶笨重异常的垃圾集运车也是一场严峻的考验。有的环卫工第一次开车的时候,因为太过害怕,以至於来轮班的同伴不得不从方向盘上把他的手指掰开。还有的新员工则在十字路口抓着方向盘,手足无措,不知何去何从。

  除此之外,应聘者需要经过严格的入职程序才能成为一名清洁工,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还会受到一系列约束和监督,有时候还会受到来自公众的非议和责难。比如,2010年11月底来临的一场暴风雪中,由於清扫不及时,环卫局被媒体认为怠工而遭到尖刻的控诉。而在作者看来,清扫积雪是纽约清洁工的一项传统重任,没有人敢於故意懈怠,因此事情的真相与媒体报道大相径庭。但不管怎麽样,这一事件依然损害了清洁工的名誉。凡此种种,都揭示了环卫工作鲜为人知的故事,提醒我们要想真正认识清洁工群体,道德的目光或浪漫的想像并不够,还需要运用严谨的学术思维。

  作为一本学术着作,《捡垃圾的人类学家》的视野是颇为宏阔的,它以作者的调查和体验为基础,但并不局限於此,否则,它就可能变成时下流行的「非虚构写作」。事实上,作者始终秉持了纽约城市史的视角,并在这一视角支配下处理本书的主题。本书第三部分「改革的花样」,要言不烦地梳理了纽约与垃圾斗争的历史。

  「垃圾里的」纽约城市史

  1657年,纽约颁布了第一部街道清洁法令,禁止将「任何垃圾、污垢、牡蛎壳、动物屍体或者其他类似的东西」扔向街道或者运河里,并规定了五个垃圾倾倒点。到了1684年,每个行政区域的治安官被授意执行街道清理法令,使得公共卫生领域的警察参与变得正规化。十年後的1694年,第一次徵收特别税来支付街道清洁监理人的年薪。在十七世纪末,将近五千人挤进了曼哈顿,城市的种类和数量都在增加,垃圾造成的後果也逐渐显露。1702年,黄热病首次在纽约发现,这次传染病夺去了五百七十多名纽约居民的生命。到了1750年,纽约通过了第一部全面环卫规章法,疲软的街道清扫规则被强化,污染行业受到限制,严格的检疫隔离措施得到施行,狗被要求必须拴住。

  1800年,纽约的人口达到六万;五十年後,这一数字飞快地增长到了五十多万。虽然清道夫主管这个岗位早已设立,但当时的垃圾处理还被认为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来自贫民窟的女人和孩子们在街道上四处搜寻,「手上拿着鈎子、臂上拎着篮子、肩上背着麻袋,穿梭在排水沟之间搜寻着灰桶和盒子,排查着垃圾箱」,他们寻找任何止要不是完全没有价值,或者只要是用过之後没有被完全损害的东西,靠此来换取一份收入。这种「自发」的垃圾处理或许对穷人谋生有助,也或许养肥了一群工头,但对整座城市的发展却有害无益,截至1860年,纽约的年死亡率高达一比三十六,「在当时是世界最高的城市死亡率」。1881年虽然成立了独立的「街道清扫部」,但局面并没有改观,以至於1890年有一名愤怒的纽约市民写信给市长说:「你知道你所居住的这座城市的中心街道长期以来都处於令人作呕的污秽和脏乱中吗?」「街道有什麽理由如此粗野脏乱,像猪圈一样?难道没有足够的扫帚、锄头、撮箕、马匹和马车吗?难道没有足够的人员来操作它们吗?或者街道清洁部是被肥皂和洗涤行业收买了吗?」

  这种状况终於在1895年得到了改变。这一年,内战老兵沃林被任命为纽约街道清洁部的总长官。他把战时经验运用到清洁部的等级制度之中,建立了军队风格的层级秩序和工作纪律。他还聘请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担任领导职位,并且对环卫设备进行技术革新。对於清洁工,沃林一方面严格要求,确保他们留在街道足够久的时间来完成工作,并要求保持工具和设备质量优良、使用便利,另一方面提高了工人的月薪,又实行八小时工作制,极大缩短了原来的工作时间。沃林还发起「青少年街道清洁团」,让孩子们成为纽约街道清洁部的眼和耳,类似於今天我们熟知的「大手拉小手」的方式,促使整个市民阶层通力合作,把纽约从垃圾中拯救出来。

  中国古人说,治史须有「千百年眼」。实际上,研究现实问题更需要长时段的关照。叙述纽约的城市卫生史的这些文字,在该书中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不过它的存在,给该书增加了历史的维度。对於中国的读者而言,虽然中国和美国的政治体制、历史沿革和文化传统都不尽相同,但纽约城卫生管理的演进历程,及其反映的政治、经济与卫生之间的关系,却有普遍的参考意义。特别是在当下的中国,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城市养犬治理、流浪猫问题以及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等,都在逐渐引起各方关注,此时回顾一下大洋彼岸的世界级城市走过的路,其借鉴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局内人研究者双重视角

  该书的作者罗宾.内葛是纽约大学人类学与城市研究方向的副教授,自2006年起,她担任了纽约市清洁部人类学顾问,在收集资料和采访清洁工方面享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她既是访谈者、研究者,又是局中人、体验者,这一双重视角让这本学术着作趣味盎然又发人思考。

  在研究和撰写这书的过程中,她查阅了无人问津的卫生局档案,「沉浸在一个世纪的年度报告、暴风雪总结以及对马厩、垃圾堆、垃圾掩埋场的描述中」,她还发现了一份名为《打扫》的杂志,这是卫生局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出版的小型季刊。每期刊物内容都很丰富,从名人言论到有特殊技能的环卫工人简况。这些都被她编织进了本书之中。

  同时,作者又以经典的「入住式」人类学研究方法,亲身体验了清洁工的生活。在十年的时间里,她学会了驾驶笨重的垃圾车,听懂了隐晦的行话,发现了环卫行业的规则和潜规则,获得了可贵的直观感受。比如,她原先就知道垃圾车很吵很危险,但是,只有真正在垃圾车边上工作,才体会到如果不大声叫唤,根本无法和身边的人交流,「看着垃圾车後部的刀刃将垃圾舀入垃圾捣碎机的机身,我被它的力量给震撼了。」再如,对於清洁工在垃圾里「淘宝」的行为,她也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另外,当作者从一个研究垃圾的人类学家变身为捡垃圾的人类学家,她眼中的世界也不一样了。这座城市里「熟悉的地理线路就被完全改变了」,「我看到的不是有着温馨住所和绿化的高档公寓区,而是绵延不断的一团团深色垃圾袋、金属罐、塑料盒」,她不由得感叹道:「垃圾真是人性最平庸、最焦虑、最迷惑之际无穷无尽、放纵形骸式的展现。」

  最後,我想用一段话来结束本篇书评,这也是书中让我记忆最深的语句之一:「垃圾永远是垃圾。我们会死,文明会坍塌,生命如我们所知将停止存在,但是垃圾永续,它们在街道上,在我们不停竖立又不停倒下的纪念碑旁,在物质的蜉蝣间,在人心的疏离中,在我们无法遏制的欲望里。」是的,垃圾是文明的残骸,它记录了文明的生命历程;对垃圾的处理方式,又表徵着文明的发展程度。而文明无非是人性在时空中的扩展和延续,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垃圾,其实就是研究文明,也就是研究人性本身。

  【华发网根据美联社采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11-24 20:2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