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酒瓶上印失踪儿童信息”,即便是非常规的传播方式,客观上也能为寻找丢失儿童贡献一份力量,对于失踪儿童家庭,也是一份希望。
1月15日,重庆某酒厂制作了11万余瓶定制小酒,将走失儿童信息印在外包装上,此举一出便引来了网友的广泛讨论,该酒厂也被不少网友打上了“炒作”的标签。对于网友的质疑,该酒厂负责人表示,酒厂的做法只是希望尽自己的能力帮助失踪儿童回家,这11万余瓶定制小酒的销售额,将全部捐给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
从网友的讨论来看,对酒厂“炒作”的质疑,更多的是源于很多人对商业公司做公益近乎天然的怀疑。在很多人眼里,公益应该是无偿的、非营利的,进而言之则是“不掺杂任何商业利益”的,而“酒瓶上印失踪儿童信息”,是商家将卖酒的商业行为与“寻找孩子”的行为相关联,这很容易就被一些网友理解为打着公益的幌子搞卖酒营销,有冲击道德之嫌。
这样的声音不是少数,但不得不说,这是对公益赞助、公益营销行为的一种认知误差。事实上,商业公司做公益由来已久、无可厚非,有些公司也并非完全是为了利益而为之。
而“酒瓶上印失踪儿童信息”,即便是非常规的传播方式,客观上也能为寻找丢失儿童贡献一份力量,对于失踪儿童家庭,也是一份希望。对于涉事酒厂的做法,丢失孩子的母亲陈德菊也表示:“酒厂的做法让我对找到孩子又多了一些信心,一个人找孩子真的很难。”
不可否认,当下的确有不少商业活动喜欢打着公益营销、悲情营销的幌子,骗取消费者的爱心。尤其是电商崛起再加上“公益社交化”,有些公益营销也变得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但其根本问题在于公益成色不够,而非跟商业结合。
近年来,为了防止儿童失踪,有些公交公司和社会企业将门店作为失联儿童守护站,还有互联网企业将精准地域弹窗或搜索引擎技术用于寻人,这些都是“商业+公益”的有益探索。
回到“酒瓶上印失踪儿童信息”事件,只要涉事酒厂能够确保寻人信息的真实性,操作上也合规守法,那这种帮助家人团聚的“炒作”,再多来一些也无妨。
来源: 新京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