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近年充斥着一幕幕非理性暴力抗争事件,惟反对派却经常以「社会公义」作挡箭牌,自我「合理化」该等犯法行为。智经研究中心昨日发表《市民对香港法治状况意见调查》显示,有48.9%受访市民反对「为社会公义而违法是可以接受的」这种「违法达义」主张,倍数於20.2%的支持率,而两者相距幅度更由对上一次调查的24.4个百分点进一步拉阔至28.7个百分点。调查还发现,市民对香港法治状况各层面均持正面评价,其中对维持治安及人身安全保障的评价最高。
智经研究中心副主席刘鸣炜表示,法治是香港的核心价值,香港法治状况受世界认同,但近年法庭处理不少具争议性案件,令一些市民质疑本港法治。他指法治状况是个抽象的概念,包含自由民主、公平公义及多元包容等要素,不能随意判断,因此智经委托中大分别於2017年和2018年进行相关调查,希望能全面、准确反映市民对本港法治状况的看法。
「有义务遵守法律」最多认同
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项目研究主任沈国祥指出,研究所分别於2017年10月26日至11月10日,及去年11月8日至19日分别透过电话随机访问了1,008名及1,005名15岁以上市民,得出的结果都十分接近,证明调查方式具指标性。
为取得市民较全面观感,他指是次调查将法治具体分为司法独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司法问题能自行处理、维持治安及保护人身安全、保障个人基本权利、防止政府滥用权力、法治促进经济、法规有效执行、打击贪污及政府开放度十个层面逐一了解市民评价。
2018年市民对10个法治层面打分均超越中位数5分,由评价最高的「维持治安及保护人身安全」(6.83分)至最低的「防止政府滥用权力」(5.17分)。但整体法治状况评价表示满意的仅得34.5%、一半满意的有37%,但比率仍高於不满意的27.5%。
被问及具争议性的法治议题时,两轮调查均显示近半数受访者不认同「为社会公义而违法是可以接受的」这种看法,沈国祥指当中尤以女性、55岁或以上、具中学教育程度、在职或其他非在职,或倾向建制派的受访者倾向否定有关看法。
沈国祥说,除了最多市民反对「违法达义」的看法,去年的调查亦发现最多市民认同「有义务要遵守法律」(54.4%),不同意的仅占12.8%。认为香港法治最重要的前三位分别是司法独立(19.7%)、法律面前人人平等(14%)及司法问题自行处理和解决(13.3%)。
刘鸣炜:政治勿「捞埋」司法
法治意识方面,调查指41.1%受访者认为港人一知半解、36.1%受访者认为不足,仅20.2%受访者认为足够。但被问到个人法治意识时,却有41.4%认为足够,认为不足者则有22.5%。
刘鸣炜表示,不评论社会个别案件,但他相信市民仍然相信司法机构维持独立和公平的制度。他反对基於政治立场或政治因素评价案件,「如果将政治元素『捞埋』去司法程序或案件,其实好容易制造大家都想输打赢要,大家都想永远赢,唔会输的局面。」
【华发网根据大公报采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