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竞争中性原则」首次出现在《报告》之中,显示中央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将给予民企和国企同等的待遇
《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是每年两会期间的关注焦点。今年的《报告》不仅会给企业和普通家庭送上「减税降费」的大礼包,还能让投资者从中观察到金融市场、各产业的投资机会,更深一步思考,由此窥见中国经济在关键领域的重大改革方向。以下为笔者对《报告》内容的分析。
全年走势前低後稳
在经历2017年短暂回升後,2018年中国经济再度回落,全年增速6.6%,主要原因是结构性去杠杆、金融强监管、基建投资疲软、房地产调控和外部经济环境复杂等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在此大环境下,《报告》相隔两年之後,再度以区间形式提出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6.5%」。而前两年的经济增速都是明确在「6.5%左右」。
之所以出现这一变化,主要基於以下四个方面考量:一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各种因素的变化前景也不明朗。《报告》指出,「今年我国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复杂更严峻,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更多更大」;二是在复杂的内外环境下,区间增长的目标将给宏观调控和中央决策提供更大的灵活性和操作空间;三是2020年人均GDP翻两番的目标,这一目标要求2019年和2020年的经济增速大约在6.2%-6.3%左右;四是《报告》提出的1100万人以上城镇新增就业目标,对2019年经济工作的目标导向性更明显。
总体来看,2019年中国经济增速将「上有顶、下有底」,6%作为经济增速的下限,预示着经济大幅滑坡和失速的可能性不大,笔者料全年经济增速呈现「前低後稳」走势,实现6.3%左右的目标。
社保缴费负担下降
《报告》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加力」的主要表现是2019年赤字率为2.8%,比2018年高出0.2个百分点,财政赤字总规模达2.76万亿元(人民币,下同),比2018年增加3800亿元。从整体来看,2019年安排财政赤字规模虽然不如市场预期,但《报告》认为这是「为应对今後可能出现的风险留出政策空间」。
当然,市场不应仅仅关注赤字的规模,更应注意到以「提效」为目标的「减收增支」方向。其中,减收方向是「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和「普惠性减税与结构性减税并举,重点降低制造业和小微企业税收负担」,具体的举措主要有:一是大幅降低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的增值税税率,「确保主要行业税负明显降低」;二是对生产、生活性服务业增加税收抵扣,「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三是明确了增值税改革的方向─「推进税率三档并两档、税制简化」;四是加快已出台的「小微企业普惠性减税政策落实」,这是结构性减税政策的主要方向。
在加大减税力度的同时,财政扩大支出的方向也十分明确,即「有效发挥地方政府债券作用」。《报告》不仅大幅增加了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规模,更提出要「合理扩大专项债券使用范围」。可以预见,地方政府专项债将为地方政府提供更加透明、规范的财政支出渠道。
除了减税和增支之外,社会广泛关注的社保缴费负担,2019年也有望明显降低。《报告》要求「稳定现行徵缴方式」、「不得自行对历史欠费进行集中清缴」,并承诺「务必使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社保缴费负担有实质性下降」,这些举措或政策目标将消除企业对社保缴费大幅上升的担忧。同时,《报告》还提出通过降低电价10%、降低过桥过路费等方式降低企业负担。
整体来看,《报告》提出2019年「全年减轻企业税收和社保缴费负担近2万亿元」的目标,这一减负力度可谓超出预期,对比2013年-2017年「营改增」等政策五年累计减税规模3万亿元,2018年减税降费规模是1.3万亿元。2019年减税降费的规模接近过去六年的一半,减税降费的力度空前。
稳消费助力稳增长
《报告》提出,要「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投资的关键作用,稳定国内有效需求,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有力支撑」,可见居民消费在稳增长和稳需求中的关键地位。特别是2018年居民消费水平和能力的持续下滑,成为今年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重要原因。
为此,《报告》对於稳定消费提出了一系列切实有效政策:
首先是为消费减负。新修订个人所得税法落地,使得8000万个纳税人的负担切实降低,增强中等收入家庭的消费能力。
其次是挖掘「一老一小」的消费潜力。一方面,中国老龄化社会正在来临,但养老服务的供给水平和质量,却与老龄社会养老需求差距较大,《报告》提出要对养老服务机构给予税费减免、资金支持、水电气热价格优惠等方面进行扶持;另一方面,「二孩」政策实施後,过去两年中国迎来了生育小高峰,但相关的婴幼儿护理、教育服务却迟迟未能跟上,《报告》也提出将「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托育服务机构」。
最後是稳定汽车消费,「继续执行新能源汽车购置优惠政策」。可以预见,两会之後,相关部门将出台一系列稳定和促进汽车消费的支持政策,新能源汽车购置税费优惠退出节奏也可能放缓。
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民营企业的信心和产权保护问题,是2018年企业投资信心不足的关键因素。为此,《报告》提出「下大气力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政策目标,不仅继续强调了「坚持『两个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大方向,更是提出「按照竞争中性原则,在要素获取、准入许可、经营运行、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等方面,对各类所有制企业平等对待」。
其中,「竞争中性原则」这一来自经合组织(OECD)、并得到全球广泛认可的规则,首次出现在《报告》之中,充分说明中央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也代表着监管部门在「要素获取、准入许可、经营运行、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等领域的改革中,将给予民企和国企同等的待遇。
对於民营企业发展,《报告》还提出「以公正监管促进公平竞争」、「进一步缩减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和「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健全政企沟通机制」,这将有利於构建有利於民营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让企业家安心搞经营、放心办企业」。
【华发网根据大公报采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