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1970年代以前的美国黑人来说,任何旅行都堪比奥德赛式的冒险远航。看了重提这段往事的电影《绿皮书》,你也许会对作为系列出版物的《绿皮书》感到好奇,毕竟,时过境迁,这是连当代美国人都已经感到陌生了的话题。
《绿皮书》电影中出现的一个小bug。电影时间设定是1962年,但是主角手中的《绿皮书》却是1959年版的。(nypl.org网站截图/图)
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这段历史。
1896年美国宪法判例确认了种族之间“隔离且平等”原则。至于怎么隔离,就是各州自己的事儿了。南方诸州的隔离尤其严厉。比如佛罗里达州的法律强制公立学校、公共场所和公共交通的隔离,以及白人和黑人洗手间、餐馆和饮水机的隔离。在这种环境下,南方黑人纷纷逃离家乡,去北方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有一部分黑人先富了起来,不但脱了贫,而且有了闲钱,买了车,再也不必忍受公共交通上的隔离了。但他们能不能来一场说走就走的自驾游呢?
情况远没有这么简单。饭店、酒店、加油站、商店甚至卫生间等外出旅行必需的服务设施,都可以合法地拒绝接待黑人。这种现象并不局限于南方各州,例如新英格兰的新罕布什尔州,1956年只有三家汽车旅馆为黑人服务。在公路上,黑人司机还会遇到白人司机的挑衅辱骂、白人警察刁难、停车时被刮花放气,甚至在个别地方黑人还不能超白人的车。最严重的是,美国各地数以千计的城镇宣称自己是“日落城镇”,所有有色人种必须在日落之前离开。在密歇根州怀恩多特市,执法部门还跑到城外截停黑人旅行者,警告他们不要在城市入口晃悠。在这种地方一旦惹上官司,如电影《绿皮书》中那样不准打电话请律师属于家常便饭。就算请了律师也难以脱罪,因为全是白人的陪审团是绝不客气的。
尽管面临种种困难,黑人旅行家们还是开始了冒险。厕所少,就携带水桶或便携式厕所;汽油少,就带汽油桶;商店少,就带上食物。住宿虽然困难,要么在车里用睡袋将就一晚,要么联系当地的熟人去投宿。还有的为避免地方执法部门找茬,就带上司机帽(chauffeur's cap),假装是白人的私人专职司机。
黑人旅游者的这种困顿促成了《绿皮书》系列出版物的诞生。
《绿皮书》作家维克多·格林(资料图/图)
《绿皮书》全称是《黑人驾驶者绿皮书》,也是美国黑人旅行指南中最著名的。此书得名于其创作者,纽约黑人维克多·格林(Victor H. Green)。格林参加过一战,担任过邮递员,常年出门使他深知黑人出门不易。美国邮政行业黑人比例很高,他们经常往来各地。格林从自身经历和同胞处得到了大量有用信息,在1936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旅行指南。该书的宗旨就是“给黑人旅行者提供信息,使其免于困难,尴尬,让旅行更加愉快”,指导黑人旅行者去寻找“以现金而不是肤色”为基础来服务的商家。由于有些城镇没有任何酒店或汽车旅馆可以接受黑人,这本书甚至贴心地列出了一些提供“民宿”的人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还介绍国内的各处黑人古迹,如黑人士兵纪念碑;介绍黑人企业家、黑人城镇,鼓励旅行者去参观或者消费,以此提升黑人对自己种族的认同感。
这本书一经出版就大受好评,每年都能售出15000本。格林索性辞掉工作,与妻子一起专心从事出版绿皮书和私人定制旅游。《绿皮书》很注意挑选干净体面的商家,绝非电影中那些破破烂烂的旅馆,当时美国国务院一度考虑采购并分发给非洲各国驻美大使馆,以防止非洲的外交官在美国遭遇尴尬。许多企业家从中看到商机,投资修建黑人专用的设施。
1960年代,黑人民权运动风起云涌,《绿皮书》也在这场运动发挥了作用。在参议院听证会上,它被用来证明黑人公民旅行的困难,以及种族歧视对州际旅行和商业的负面影响。随着种族隔离逐步结束,大量服务设施对黑人开放,这本书也就丧失了其存在的价值。虽然格林已在1960年去世,没能看到他的《绿皮书》出版事业的终结,但是他在1949年版的《绿皮书》中就预言了其必死的命运:“在不久的将来某个时候将会有一天不必发布本指南。那时我们作为一个种族在美国拥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那将是我们暂停本出版物的好日子,因为我们可以说走就走,并且不会遭遇尴尬。但在此之前,我们将继续每年为您的方便发布此信息。”那一天真的到来了,1967年版《绿皮书》出版后终成绝响。
来源:搜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