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分析指,外资私募试水公募,有利於丰富资本市场机构投资者类型,加深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 资料图片
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再下一城。据内媒昨日引述消息指,外资私募未来或有望试水「私转公」,包括富达国际在内的部分机构已在积极准备,业内预计正式落地或在2021年。分析认为,这有利於中国公募基金行业借鉴海外知名机构的资产管理模式、投资理念、投资策略和合规风控系统,提升行业全球化资产配置能力和投资管理水平。
早自2017年起,外资机构开始通过外商独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WFOE PFM)的方式进入中国资管市场。据悉,截至目前共有18家外资机构完成登记,另据统计,已有富达利泰投资、瑞银资管、施罗德投资等14家外资私募相继推出产品。
不过,相对私募业务,外资机构显然更为看重在华开展公募业务,此前就有部分外资私募流露出未来转公募的强烈意愿。
业内料两年後正式试点
据券商中国昨日引述知情人士透露,富达国际在上海的外资独资企业(富达利泰投资)已开始谋划公募业务。「今年年後就开始准备了,富达计划暂停发行更多私募产品,後续会按照公募的标准对公司进行升级,公司此前还专门对外包服务商进行了筛选。」业内人士预计,在未来政策进一步明确後,外资私募「私转公」试点的正式落地可能会在2021年後。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尹良富认为,外资私募「私转公」,预示着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又下一城。公募基金诞生至今已有19年的历史了,第一批合资公募基金自2002年至今也有17年的历程了。按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时间表,是次基金「私转公」有望对公募基金行业乃至整个证券业带来「鲶鱼效应」,促进金融业的良性健康发展。
西部证券宏观研究员朱一平则指出,外资私募试水私转公,有利於丰富资本市场机构投资者类型,加深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符合中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方向。有利於中国公募基金行业借鉴海外知名机构的资产管理模式、投资理念、投资策略和合规风控系统,提升行业全球化资产配置能力和投资管理水平。
助升行业投资管理水平
朱一平在接受大公报专访时强调,中国大资管行业结构处於变革的历史时期,目前大资管行业资产配置结构中,权益资产占比仅20%,居民财富配置更是主要以房地产和银行理财为主,未来十年中国居民对权益资产配置需求可能将出现指数级的增长,对多元化资产配置的需求以及全球化的配置思维,为公募基金行业提供广阔的发展前景。
而泰达宏利基金基金公司经理在谈及目前公募基金的状况时则强调,行业目前分化大,亟待整合。此时开放外资公募,算是大势所趋。就公募产品而言,现在针对购买产品的机构客户来说,要求越来越高,所以现在公募公司不创新、死守之前经营模式的路行不通了。外资「私转公」後,相信在产品、客源、渠道等方面,都会给现有的公募行业带来冲击和变化,由开放促改革。
去年4月,人行行长易纲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上曾宣布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具体措施和时间表(见配表)。根据是次表态中的第二条,即2021年後对外资在国内金融机构的持股比例将不再设限。
【来源:大公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