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华侨「关鲁威」的捐款收据
出境旅游,已经是很多国人的休闲度假方式,随着中国国力强盛,拿着一本护照走天下也变得越来越便捷。时光倒退上百年,晚清时很多五邑人也拿着薄薄的一纸护照、坐着轮船飘洋过海,然而等待他们的却不是「金山梦」,而是卖身做苦力的开端。遭遇歧视等各种不公平待遇,他们都渴望祖国强大。于是,从晚清到抗日战争,再到新中国建设,海外华侨为国效劳的身影从未缺席。
步入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根在五邑」四个大字,也许就是对海外华侨家国情怀最好的诠释。晚清护照、口供纸、音译字典、汇款单……近一万平方米的博物馆中,呈现着江门五邑的历史与变迁。展品中,有很多与孙中山革命、抗日战争及新中国建设相关的文物。
在展览中,记者看到了很多张「关鲁威」先生在民国三十几年的捐款收条,他几乎每月都会有一笔捐款,而每一笔捐款的金额都不过是5元、10元等,从这些小额捐款中不难看出他并不富裕,然而生活的艰辛也不能阻挡他抗日救国的热情。而更多的海外华侨子弟,直接投身到战争中。
1943年3月至1945年8月,由陈纳德将军率领的美国陆军第十四航空队是中国战场抗击日本空军的主力,其空勤大队95%都是美籍华人,江门市五邑籍侨胞更是重要组成部分。台山籍加拿大华侨马绍基就是其中一员,他曾驾机飞越「二战」期间三条着名国际航线中最具危险性的一条「驼峰航线」337次,为中国军队补充物资以维持抗战。
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中最催人泪下的展品,则是一张1940年的卖子契约:为发动华侨筹赈救国,郑潮炯背着儿子,穿着现已捐给家乡的衣服,肩搭布袋,踏上了义卖救国的漫漫长路。为了支援抗战,郑潮炯甚至把妻子肚里怀着的孩子卖掉了,得款80元,全数捐给了筹赈会。这一罕见的义举,更是轰动了海外华人社会,激励更多华侨捐款抗日救国。
江门因侨而立、因侨而兴,五邑华侨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不仅仅体现在危难之时,也体现在寻常生活中。当年,「有银好寄回」的华侨们赡养家人并支持当地建设,侨汇成了侨眷赖以为生的主要经济支柱,也是侨乡经济的重要来源,那些五邑华侨的血泪史和奋斗故事,就是「桑梓情深、血浓於水」最好的证明。
【来源:大公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