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少时,老师常教导我们,要从一言一行观人于微,有助分辨谁是口蜜腹剑或狼蒙羊皮的奸险伪君子,谁是口直心善、有真性情的朋友。
窃以为鉴别我国玉器,到底属真古、还是伪古、仿古,同样要观玉于微;尤其是纹饰及其琢法,有些後世难仿或易忽略之处,十分精微细致,要经验丰富和眼光锐利,才可洞悉。
例如附图,是战国时代琢的龙形青白玉觿,长约十二公分,造型、纹饰和琢法皆具备时代特色。很多朋友不知道古玉觿是什麽东西和古人有什麽用途。其上方镂雕简拙的龙首,形如角(故部首为「角」),微弯近似牙形,下端尖锐,但不是作为武器。原来这是源自旧石器时代原始人佩带兽牙的遗风(山顶洞遗址曾出土那个时期佩带过穿了孔的兽牙);後来古人结绳记事,发觉打结易、解结难,所以利用佩带的兽牙,以其尖端挑开死结。
《说文解字》谓:「觿,佩角。锐端可以解结。」古人佩牙、佩角,皆随身携带,因此「觿」字的部身作「巂」。至于周礼内规定子事父母,要佩大小两个觿,则另含深意;那时已有文字,不必结绳记事和解结之器了。战国时代更盛行玉觿,但已不像商、周时那麽疏雅简洁;而且大多鵰龙首,以镂空技术雕成卷云纹或卷涡纹,形象带抽象但生动,图纹匀称,磨光技艺到家;玉片较平薄,有些像剪影式。战国玉器多在边缘上加阴文线,弯弧有度,流鬯顺滑,如一气呵成,但有不同线脚,俱精美雅致。
後仿的「伪古」粗制滥造,阴刻线不匀称,甚至歪斜断续不一。战国器穿孔、透雕,活用金属薄壁管钻,可以表面琢磨出玻璃光泽,故不少战国玉器皆有「闪烁效果」;後仿者仅磨光表面,也就显得板滞呆顿。
另举一例,廿多年前,曾见一件「汉代」玉璏(镶剑鞘中部近上端处的饰玉),其长方形穿孔两侧和下端一样宽窄,且孔内琢磨光润,蟠螭纹的四足趾爪尖长如蜥蜴,可肯定是近仿「伪古」。真古者的穿孔必两侧宽、下端窄,孔内不甚平洁;而且主纹外的器边缘,常阴刻一周直线弦纹,「伪古」者却无,可见作伪者并不熟悉汉代纹饰、琢法的特徵。
【来源:大公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