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郭德纲认为,德云社的成功在于守规矩\大公报实习记者曹嘉鑫摄
「为了今天这事我纠结了好久,因为要穿正装,还要如何如何,我心说这不得把我累死吗?」
脱了大褂换上西装,但只要一开口,就知道这还是郭德纲。
郭德纲和于谦─这对撑起相声一片天的组合,近日分别获得中国澳大利亚商会(China-Australia Chamber of Commerce)授予的「荣誉文化大使」、「荣誉友谊大使」称号,成为中澳文化交流的代言人。\大公报记者 贾 磊、李晓蓉
对大部分人来说,郭德纲的故事始于二○○五年。这位从「天桥乐茶园」里冒出来的「非着名相声演员」,让沉寂的相声回归大众视野。在台上,他靠说话就能让全场爆笑,带着几百名相声演员以此为生;在台下,却总说自己性格内向,不爱说话,感叹相声还在低谷,要捧好自己的饭碗。
海外商演从澳洲破冰
二○一○年,德云社开始海外巡演,澳洲是第一站。「我说可以试一试,之前(对澳洲)一无所知。」郭德纲觉得海外商演对相声本身就有意义,机缘巧合让澳洲成为破冰之旅。
这一演,让他发现「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华人在万里他乡听相声,那种感慨和高兴是国内演出达不到的效果。首次演出时,观众的车辆一直停到高速公路旁,澳方的场馆管理者还破天荒地一起加班,保证演出进行。更多的生意随之而来:德云社第一个海外分社落户墨尔本、开办电影公司、做红酒、薰衣草小熊等澳洲特产。
二○一六年,德云社成立二十周年,在海外演了一百一十场。郭德纲每年都去澳洲住一段时间,「觉得好像从小跟那儿熟似的,其实也就十年的光景。」
有的事看起来不同,本质上一致,比如相声的「包袱」,综艺的「哏」,说唱的punchline(炸点),讽刺和幽默在不同的年代都是缓解焦虑的出口。当德云社的年轻演员把传统相声《报菜名》改编成rap表现,同样能点燃观众情绪。年年都有新的喜剧节目和演员冒出来,但在郭德纲看来,至少相声还在低谷。
「可能只是我们还好一点,德云社就我们这些个演员们还能靠相声吃饭。」他说很多同行依然很难靠这门技艺养家餬口,「每次提到这我都觉得很沉重,特别沉重,一个一百多年历史的传统技艺,现在到这个状态下其实还是很尴尬。」
尴尬之处恰恰在于相声不会灭亡,也不会特别好。郭德纲和于谦都认为,相声好了应该是万紫千红,各个团体都能商演,都有自己的粉丝,但目前还是只有一个德云社。
出书、拍电影、做节目、付费音频、拍Vlog……不仅是相声,这个时代的内容形式,德云社几乎都尝试过,很难定义德云社究竟是个传统相声社团,还是个现代的演艺公司。
「角儿」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德云社也是企业管理制。」郭德纲的回答很明确,哪怕是清朝的京剧、相声团体,也是企业管理制。艺术类院团一定要明星挑班,「角儿」的制度是亘古不变的道理。「一个剧团可能三百个演员里,有两百多个出色的艺术家,但挑班的『角儿』只有一人。」
「比如梅兰芳先生的剧团好几百人,几乎都是艺术家,但观众还是会说要去看梅先生。」郭德纲说,没有这个中心点,一班人都不会有饭吃。
郭德纲认为德云社的成功在于守规矩,台上的每道关、每个环节其实都是沿袭传统做法,不成功就因为是外行,没有完全按照现成的路去走。
曾有方言笑星问郭德纲,自己什麽时候能走遍全世界,「为什麽要走遍全世界?你都说了你是个方言笑星,有你一碗饭,在家里吃好就好了,干嘛要走遍全世界?没活明白。」
但他不排斥徒弟们的包袱里有方言,比如岳云鹏就会在相声中穿插闽南语歌曲,模仿各地方言的「倒口」,更是在相声里比比皆是。「能说点方言也挺好,但把普通话全部抛弃,一个北京孩子在家里跟疯了似的要弄段粤语相声,那就是不缺钱啊,大可不必。」
【来源:大公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