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东涌炮台今貌/作者供图
城墙和炮台,因为历史原因总有吸引力,欧洲的炮台,中国的炮台,若是你旅游的路线遇上了,那便是观光的胜地。
往东涌游览古炮台的交通颇为方便,搭中环地铁站的东涌线,行车三十分钟即抵达东涌地铁站,由A出口横过东荟城音乐喷水池,两分钟到巴士总站,搭38号往逸东邨,车程约十分钟即到,由邨尾步行十分钟到下岭皮村,东涌古炮台呈现眼前。如今香港的交通便利,果然在不少细节处都有所体现。
还记得二十多年前,笔者为了看这古炮台,路程真是曲折,当时没有青马大桥,大屿山虽比港岛更大,称香港笫一大岛,但仍是个孤岛,岛上村落疏落,居民稀少,没有人气的地方。怎样去呢?由中环码头搭驶往大澳的离岛线小轮,离岛小轮第一站泊沙螺湾,上落客再开行,第二站泊东涌小码头,落客后,小轮继续开往大澳。若记忆不误,到东涌码头船行近两小时。码头有一条石板街,长约三百尺,两边有小士多和小村屋共十数间,出了小街,前面便是平坦山谷,山路两边,杂草丛生,走二十分钟没有人迹小路,高兴地看到古炮。今天与那一回比较,实在是方便了许多。
东涌古炮台建于清道光时期,在离京城这样边远的东涌建成这座炮台,可见道光这位多难的皇帝对香港是颇为照顾的。原以为香港只有一处寨城,即如今已融入民居的九龙寨城,实则是读史不深之误,原来东涌炮台也称寨城。
炮台吸引力在于六尊古炮,没有古炮便索然无味。由大门登上城墙的炮台,六尊古炮依然雄赳赳地列阵,轻的一千五百斤,重炮二千斤,炮身铸字,刻出铸炮厂名,分别铸于同治、道光年间,一尊铸字:「重二千筋 兵部侍郎巡抚部院梁 道光二十二年十月 日 炮匠李陈霍造」;另一尊铸字:「嘉庆拾年正月置 重一千八百筋」等字样,部分字样模糊不清,炮口向北对准东涌河至大屿海面,对付海盗及大海盗王国张保仔的势力,现在见到的炮口最近是数十尺外的一幢村屋,距离不远的地方则是逸东邨密集公屋——与第一次看炮台时前面视野无阻很不一样,难免有些感伤。
因为是第二次到访,笔者尝试为家人做导游,炮台正门上有「拱宸」两字,拾级上城墙,大炮阵有东门名「接秀」,西门名「联庚」。前面说炮台建于道光十二年,仅说了历史的一半,更早的一半历史要推至南宋初年在此驻兵了,当时称城寨而不称炮台,当时用来对付大屿山偷运私盐往广州的盐枭,派三百水军驻守东涌,兴筑一座寨城驻兵,因此,炮台的历史应远至八百年,后来才有九龙寨城,东涌古寨城比九龙寨城更久远。嘉庆年间寨城加建为炮台及兵房,铸造重炮,其时正是张保仔以大屿山为寨,横行伶仃洋的时候。东涌炮台对付小海盗绰绰有余,面对大盗张保仔无济于事。
张保仔曾拥领三、四万人马及六百艘战船,南中国海最大的武装势力,以沿海岛屿为基地。经常横行广东沿岸,主要劫掠沿海的运盐官船或外国货船。其他商船要经过他控制的地区,也要先交纳「行水」(保护费)。相传张保仔骁勇多计谋讲义气,虽然横行南中国海域,但因张保仔本人出身贫苦,对平民友善,向乡民购买粮食往往加倍给钱。不滋扰贫民和渔户,严禁部下在驻紮地区掠夺。由此得民众支持,视他为劫富济贫的侠盗。
清军剿张保仔最大规模的一次战役发生在赤鱲角,双方各有约三万海军海盗,合共近千艘战船,火炮二千。据葡萄牙文献记载,嘉庆十五年,葡方与清政府组联军,舰队与红旗派海盗的主力舰队在大屿山海面进行一场激战。海上布满战船。张保仔派出两支先锋船队被澳葡舰队击败,劣势下他亲自指挥海盗团分成六个小队,每队围攻一艘葡萄牙战船,试图利用人数优势登船肉搏,葡萄牙人则以密集式炮火攻击对方,成功阻截海盗船迫近。众小队阵脚大乱,海盗无心恋战,纷纷逃离战场。张保仔乘大雾撤离赤鱲角,继续与清军对峙。有了这些故事,增加了东涌炮台的传奇色彩。
游至炮台中央的东涌公立学校旧校舍,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出现眼前的是「东涌艺研曲艺社」,粤曲唱家班的开心地,料必有盖鸣晖一众大老倌的戏装玉照,进门果然见她的巨型彩色的小生扮相照片。其他红伶的相片挂满,据知附近逸东邨的大婶大妈曲迷,每星期到此练曲,每月八堂,由师傅指导,付一百几十,换来开心,若是来得合时,可听到满室丝竹粤韵,迷心的任腔《帝女花》。昔日铁炮干戈,如今由大婶少奶奶唱出悦耳动听的《香夭》,眼前昇平难道不应珍重吗?
【来源:大公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