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2018年9月26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出席联合国安理会会议\路透社
虽然一票否决权是联合国安理会为了避免国际矛盾诉诸武力而赋予五大国的特权,但事实上,在联合国历史上的某段时期,当一国的综合国力强到能控制其他会员国意志的时候,它并不需要通过否决票就可主导局势的发展,甚至将否决权变成非法军事行动的豁免权。
综观安理会否决权的使用纪录,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和80年代初,各有一个较多使用否决权的国家,前者是苏联,後者是美国,伴随的是两国综合国力的此长彼消。
苏联解体後,俄罗斯的地位相对衰落,美国在世界上已缺乏有效的牵制力量,因此不再满足于否决权这一特权,而是寻求更大的行动自由,因此它对联合国采取一种「有用则用、无用则甩」的态度。
1999年科索沃战争就是一个典型。由于中、俄两国不赞成对南联盟进行军事打击,于是美国便绕过联合国,对南联盟进行空袭。战争爆发後,中俄及纳米比亚三国向安理会提交决议草案,要求北约立即停止非法军事行动,但未能通过,原因便是当时安理会成员,包括美、英、法3个常任理事国,大都是北约成员国。
但随着第三世界国家纷纷加入联合国,加上中国的崛起,美国人越来越感到联合国不再是它得心应手的工具,大骂联合国「是多数人的暴政」,并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试图通过拖欠会费与维和费用等「老赖」方式逼迫联合国按其意愿改革。不仅要求将联合国日常预算分摊比例从25%降至20%,将维和费用从占31%降为25%,还希望相比其他小国获得更大的投票权利。
正因为否决权如此重要,所以安理会改革的焦点之一集中在拥有否决权的常任理事国身上。尽管改革已谈了二十多年,但进展不大。个中的因素非常复杂,主要是五大国都不希望既得利益受损害,不愿意看到既有否决权被削弱。但改革否决权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有的主张废除否决权,有的主张限制否决权,各方莫衷一是。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如何使用否决权无疑是更高的一门外交艺术。
【来源:路透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