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七十年代港人回内地探亲情景\作者供图
九广铁路在上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以服务新界区人口为主,即使用单轨行车,仍可应付较疏的班次。但在七十年代之後,内地与香港的交往越来越密切,加上铁路沿线的新界新市镇陆续开发,在一九六二年全面取代蒸汽车头的柴油内燃机牵引车虽然马力更大,速度较快,但也未能应付急速增加的旅客和定居新市镇的居民需求,于是坊间掀起了铁路电气化的改革呼声。
在电气化工程之前,车厢分为头等和三等,头等不设企位,座椅也宽敞舒适,票价是三等的一倍。为了防止有人搭霸王车,头等车厢经常有「稽查」查验车票,乘客一旦被发现以三等车票占头等座位,就要多付两倍车资作惩罚。至于三等车厢,只设有板櫈,容许企位,在节假日里,车厢会挤得水泄不通。尽管如此,三等车厢内还有不少商业活动,其中最教人回味的,就是不停于车厢来回穿梭叫卖的小贩。这些小贩一般是在罗湖禁区的居民,因与九广铁路员工熟稔,所以车厢内的商业行为被默许。他们售卖的物品包括豉油王鸡髀、汽水、啤酒、香烟、零食以及回乡客必备的打火机等。当时的车厢不设空调,车厢内亦无任何禁烟和禁食的规定,小贩和乘客各得其所,也可算是昔日火车旅程的难忘经历。
笔者记得,当年尖沙咀前往罗湖全程需约一个多小时,在七十年代中期起,由于双轨工程和电气化工程陆续展开,加上柴油火车头日久失修,车程中不时会发生故障而停车等候。不过,车厢并无广播系统,即使遇上中途停车,乘客也不知发生何时,只能呆坐车厢等候。笔者也曾经试过花上接近四小时才能完成车程,适逢当时是盛夏,车厢温度高逾四十度,车厢内只有几把在车顶的摇头风扇,因此令小贩的纸扇大卖。
也从那时开始,港人回乡探亲掀起热潮,火车成为他们的唯一选择。由于当时的火车并无对乘客的行李数量和体积施加限制,因此乘客都用担挑将大件细件地搬上火车,其中包括电视机、洗衣机和胶盆水桶、衣物等。总之,有能力挑得起的,都争取一起同行,有苦自己知,平日还好些,但到了节假日,大量回乡客一起挤上车,混乱至极,乘客除了在正常车门上车之外,还会爬车窗进出,狼狈且险象环生,也是今日新生代难以想像的情景。
火车到了罗湖,辛苦的旅程只过了一半。回乡客挑着重担,离开火车到罗湖桥排队过关,随时要轮候三数小时;过关之後,再要寻找所需的交通工具回乡,以返回福建为例,长途巴士的发车时间多数在清晨,花一天晚上才抵达目的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