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30日,通沪铁路赵甸至黄渡段正式试运营,太仓、常熟、张家港等地区正式接入长三角铁路网。随着《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正式印发,长三角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通过一系列重大项目,持续推动《纲要》的各项工作加快落地。
除了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外,近年来,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等经济发展活跃、开放程度高的区域,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重要动力源,增长极效应愈发明显。根据各地最新的政策安排,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将成为区域发展战略的一大重点。
长三角将出台首份
跨省域法定空间规划
打破地理约束、打破行政壁垒、发挥各自优势、优化布局是一体化的关键所在。据《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我国第一份跨省域法定空间规划——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已进入最后完善阶段,这份规划是由上海、江苏、浙江两省一市共同编制的,将首次实现跨省级不同行政区“一张蓝图管全域”的制度创新目标。
另一个关键,则是如何在推动“一体化”的同时,实现高质量的发展。正如《纲要》所明确,长三角将通过一体化发展成为全国经济发展强劲活跃的增长极,成为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区。
记者了解到,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作为试验田,正以更高的水平支撑着该区域的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方案,一体化示范区范围包括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以下简称“两区一县”),面积约2300平方公里。
截至目前,一体化示范区已经发布了先行启动区产业项目准入标准,这也是首次实现跨省级行政区域执行统一的产业项目准入标准。具体来看,先行启动区将适当兼顾区域发展阶段性差异,由示范区执委会针对不同产业区域制定“经济密度”过渡性调节幅度,更好贴合区域发展需求;建立统筹招商引资政策、统一项目管理机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等四项工作机制。
权威人士表示,2020年是长三角示范区建设的“密集施工期”。目前,示范区执委会会同“两区一县”梳理了近100个项目,目前重点推进33个亮点项目,包括生态环保、互联互通、创新发展和公共服务等。
重点区域加码新基建
数据是一体化示范区建设的重要资源。据悉,目前长三角示范区正在启动推进示范区智慧大脑建设,构建“一体化中枢”,实现示范区内相关数据跨省域互联互通。
5G、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智能充电桩……实际上,除了长三角区域,其他重点区域也纷纷加大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记者在粤港澳大湾区了解到,日前包括华为、百度、京东、香港新华等众多企业进行了云签约,布局粤港澳大湾区“新基建”发展。据广州市政府副秘书长高裕跃介绍,首批73个重大数字新基建项目,总投资规模约1800亿元。
在京津冀地区,日前河北省印发了《河北省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0-2025年)》,提出建设雄安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打造京津冀数字经济新高地。河北省发改委副主任赵文锋介绍,建设试验区就是要充分发挥国家试验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在智能城市建设、数字要素流通、体制机制构建等方面先行先试,打造全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领军城市。
此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日前成立了首支发展基金。据介绍,该基金首期规模计划100亿元,将按市场化机制运营,重点投资于川渝两地集成电路、智能制造、新型显示、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和航旅、大健康等战略性新兴服务业,以及智慧城市、新基建领域,从而助推成渝双城经济协同发展。
区域发展推进力度将加大
“2020年,我国区域发展推进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室主任刘云中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表示,从东至西,从南至北,我国区域发展全方位布局,通过比较优势,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效率,激发区域活力,区域发展优势将更为突出。
日前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丛亮表示,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冲击,将进一步加快落实区域发展战略,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培育壮大动力源,有效对冲疫情影响。
“2019年,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8.5万亿元、23.7万亿元和11.4万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达到44%,这三大动力源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丛亮表示,要实现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这三大动力源的引领作用。
丛亮还透露,下一步还将努力缩小区域发展的差距,包括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积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打造陕西等内陆改革开放高地等。
来源: 经济参考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