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具有近百年历史的马氏糖画传承人马斌在夜市中现场制作糖人\大公报记者于珈琳摄
目前,产业化是非遗项目实现代际传承的重要途径。大到非遗产业基地,小到非遗工作室,将传统文化产品产业化。夜经济的兴起,则为非遗传承带来了更多可能性,「我是从抚顺特意过来的,很多人一看到我的摊位都说,终于见到真糖人了!」非遗项目马氏糖画的传承人马斌认为,夜市这种「接地气儿」的经济形式,让他和观众有了「亲密接触」的可能,更是对年轻一代的近距离科普。
「好多小朋友是第一次见到糖人,认真地看怎麽画,父母也在一边用手机录下来。」马斌告诉记者,他通过手绘素描,将时下儿童及年轻人喜欢的卡通、人物形象进行再创作,让糖人的造型更贴近大众的消费需求。「夜市也让我们这些老手艺人有了新的收入来源。因为城市的发展,以前能够摆摊的地方也不允许占道经营了。」
记者走访发现,在今年开幕的大小夜市中,皮影、糖人、剪纸等具有百年历史的技艺颇受年轻顾客的欢迎。非遗在创造新的经济价值同时,更发掘出了一条大众参与的新的传承之路。近年来,东北各城市正通过积极的政策引导及消费结构调整,逐步摆脱「半年闲」、「夜萧条」的地域标签。
「夜间经济不止是吃喝购物,还要有书店、有演艺、有文博。」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产业发展处处长卢锡超曾提出,夜间文化是旅游的重要业态,它能让游客留下来,与当地文化深度互动,非遗展示就是夜间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