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 年前,卓别林的《摩登时代》上映,那个在流水线前被监工催促着疯狂拧螺丝的工人形象,成为了时代经典。
太阳底下,并无新事。这个时代的“卓别林”们,依旧被压榨得几近崩溃。 只不过,流水线变成了办公室的格子间,扳手变成了鼠标键盘,而监工们,未来或许会被冷冰冰的技术手段所取代。 近日天眼查专业版显示,百度公开了一项分析预测员工工作状态的专利。
通过专利描述不难发现,该专利机制的运作原理,大致是通过员工多维度的工作时间数据,形成一套大数据分析评判模型,然后再监测收集员工实际的工作数据,对照是否符合预设的模型机制,以此判断员工是否偷懒。 换言之,这类专利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或许会让深陷 996 的打工人们,每一秒的工作都能最大化地创造专属于企业和资本的价值。
“科技监工”的探索,从未停止
百度该项员工监测专利迅速引发了舆论的热议。 网友们普遍表达了质疑,认为这类技术一旦投入实际应用将极大的侵犯员工权益,甚至有通过技术手段变相强化不合理 996 工作制的嫌疑,戏称其为“电子镣铐”、“电子囚笼”。 “此项专利只用于吸引、培养和保留人才,与 996 无关。”面对愈演愈烈的舆论声讨,百度官方微博火速发布了一则澄清声明,强调称该专利是一种衡量“人岗匹配”的方法,是百度与中科院合作的纯理论研究,暂未实际应用。 不仅如此,百度还主动在微博评论区回应了网友的质疑。例如百度在“就问你在该专利是不是用来监控员工的?”这条高赞评论下回复称,“必然不是,未来也不会是”。 虽然百度在此次舆论事件中坚定地表明了技术的用途和立场,但实际从宏观视野来看,技术企业在“科技监工”方向上的探索,似乎从未停止。
ZAKER 新闻在天眼查专业版中发现,腾讯、京东等互联网企业同样有类似与员工状态相关的技术专利,其中不乏数据采集、深度学习等大数据技术相关的术语。 不久前,杭州荷博物联科技就因发放“智能坐垫”监控员工一事同样引发舆论热议。 当时有网友发帖爆料称,该“智能坐垫”能感应人体呼吸、心跳、坐姿等,发现员工久坐不动还会做出提醒。该公司员工发现自己的各项数据会被上传到系统后台,便质疑称公司变相监控员工在工位上的时间和状态。 2020 年 2 月,有媒体报道称杭州中恒电气、宁波申阳物流等公司,已为员工佩戴上具有监控脑电波功能的帽子和头盔,AI 算法将即时监测员工上班期间情绪低落的情况,彼时也引发了媒体对于企业成“监狱”的声讨。 值得一提的是,此类人体监控技术应用场景早已不限于职场,教育行业也出现过它的身影。 2018 年 5 月,浙江卫视报道称杭州某中学引入了人脸识别技术,通过在教室安装 3 个组合摄像头来完成够刷脸考勤。 不仅如此,校方负责人介绍称,系统每隔 30 秒会进行一次扫描,针对学生们阅读、举手、书写、起立、听讲、趴桌子等 6 种行为,再结合面部表情是高兴、伤心,还是愤怒、反感,分析出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实时状态。
秒级“监视”时代会出现吗?
实际上,此类职场监测技术在全球市场早已不算罕见。 2017 年,英国巴克莱银行曾推出一个名为“ OccupEye ”的系统,追踪人们在办公桌前停留的时间;2020 该银行开始通过 Sapience 软件跟踪员工的具体工作情况。 2018 年,沃尔玛获得声音传感器专利,通过识别捕获员工与客人之间的音频数据来分析判断员工的工作状态。 2019 年,亚马逊研发超声波手镯,能检测到仓库工人的位置及工人与货物箱的交互情况,以此来评断工人们的实时工作表现。2020 年 12 月,上汽在员工座位下安装红外传感器采集相关工作状态的数据。 此外还有微软 Workplace Analytics 为企业雇主提供监控服务,收集员工在指定软件上花费的时间数据;美国自动售货机供应商 Three Square Market 将 RFID 微芯片植入员工手上,用以员工打卡、支付等。 对此,2018 年权威调研机构 Gartner 调查发现,全球不同行业的组织中,有 22% 员工使用流动数据,17% 员工使用监控工作计算机。企业主们认为,以技术手段监控员工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而员工们则普遍抵制这种“显微镜下的工作”模式,并怒斥类似技术手段严重侵犯个人隐私,人为地创造数据风险。 此前埃森哲 ( Accenture ) 调查显示,有 62% 的企业高管表示正在使用新技术收集员工的数据,但这其中也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高管能保证以负责任的方式来使用这些收集到的数据。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来看各国的监管层更偏向于站在员工这边。 2020 年 8 月,英国隐私监管机构信息专员办公室对巴克莱银行涉嫌监视员工的指控展开调查;德国政府决定加强对企业雇员的数据信息保护,企业在工作场所设置秘密监控装置的行为被叫停。 而荷兰的《个人数据保护法》、欧盟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等,也从法规政策的层面为包括员工在内的个人数据提供了监管保护。
聚焦国内市场而言,早在 2012 年生效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便有明确规定称,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窃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得公民个人电子信息。 与此同时,该文件也对企事业单位在业务活动中收集、使用公民个人电子信息等行为提出了一些强制性要求,包括合法正当,公开收集与使用,隐私保护等方面。 创新技术的不确定性,常常会引发“潘多拉魔盒”式的讨论。英剧《黑镜》便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深刻“想象”了人性与技术背后未来可能创造的“恶”。 而对于当下的大众而言,在 996、打工人、加班、猝死、抑郁等压力因素下,这样的实时监控技术势必会引发更大的声讨与抵触。
ZAKER 新闻出品
文 / 曾宪天 实习生刘晓涵、陈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