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41|回复: 0

我不想夸《山海情》,只想怀念那个“封神”的西北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9 11:47: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以下文章来源于文娱后台 ,作者乌蝇哥
直说了,我不爱看《山海情》。
和演技炸不炸,制作牛不牛都没关系。
一切顶着歌颂任务的命题作文我都不爱看。
不过《山海情》豆瓣评分到了 9.4,可能还会继续涨。
马上要登基国产剧剧王,也不在乎我这一票。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审美。
这届观众愿意把任务剧捧上神坛,自然有特定的社会背景。
就像以前,说起张嘉益他们那个泛西北圈,想到的都是野性,反思,反叛,冲击旧秩序。



《白鹿原》
也记录了飞奔的大时代下,那些被撞倒的人。
马得福这种角色,在以往那些泛西北圈的作品里,大多是面目模糊的配角。



甚至因为手握权力,调动起了人性里的丑恶面,被隐晦地塑造成反派。
如今统一变成了致敬道德典范。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审美。
泛西北圈是我自己瞎编的概念。
对标的是《山海情》宣传时,强调的 " 泛西北方言 "。



剧里一群宁夏人,讲一口陕西话。



据说这样安排,是因为西海固虽然在行政区划上不属于陕西,但同属关中文化圈,所以口音接近。
我说的这个泛西北圈里,也不只是行政划分下的西北人。
北京人陈凯歌,父亲是北影厂导演,现在也被笼统地划到京圈里。
但陈凯歌最初发迹,靠的其实是西北圈。



地道西安人张嘉益,1991 年分到西影厂,干了 9 年。
直到现在还跟西影厂感情深厚,经常给西影厂站台。
但他真正红起来,靠的是零零年后的几部电视剧。



《蜗居》《心术》这些成名作,都和西北圈没什么关系。
张嘉益这几年搭台子,拉来西北圈老相识,拍了《白鹿原》《装台》这些陕西人的故事,质量也都不差。



现在几乎是西北圈的新标志人物。
但那更像衣锦还乡,回馈乡里。
跟我前面说的 " 野性,反思,反叛 " 的前西北圈文化,已经南辕北辙。
很多人拿西北圈和京圈类比,其实本质完全不同。



没有一大帮光屁股长大的大院子弟,利用与生俱来的资源,搭起关系网。
那是实打实的小圈子。
但西北圈,严格来说不是人脉网,更像是一种文化符号。
陈凯歌、张艺谋、田壮壮这些大导演,早期虽然都沾过西北圈的光,但各干各的,人人有自己的语言体系。
并没有王朔那样的灵魂人物。
但西北圈也有母题。



《黄土地》
跟《山海情》一样,有黄土地,山区,锄头,穷苦愚昧的农民,甚至也有卖儿卖女。



吴天明导演,张艺谋主演《老井》,男主角被逼和爱人分手,给寡妇做倒插门女婿。



《红高粱》里,巩俐扮演的九儿,被卖给 50 岁的麻风病病人。



吴天明导演《人生》,男主角的教师资格被大队书记的儿子顶替。
男主角愤愤不平要去举报,被父母拦下,告诉他 " 自古民不与官斗 "" 人家手眼通天 "。



不吃下眼前亏,全家就活不下去了。
当男主角后来也有机会走后门的时候,他又成了另一个 " 大队书记的儿子 "。
从以前到现在,演起大西北,总是离不开黄土和穷苦。
但以前的主角是苦难本身。



现在为了凸显大男主的功绩,苦难和苦难的人,都成了观光打卡的背景资料。
西北圈电影,大多改编自寻根小说,和当时文坛上的寻根思潮是同步进行的。
知道你们对这种文化问题不感兴趣,具体背景不展开了。
总之写小说和拍电影的,大多都下过乡,当过农民。
同一个计划时代,在京圈子弟姜文的电影里,是带着柔光滤镜的似水年华。



《阳光灿烂的日子》
对张艺谋这种出身不好的年轻人来说,是灾难。
第五代导演,包括陈凯歌这种老北京,都从寻根文学拍起。



西影厂出品,陈凯歌导演《孩子王》
拍黄土和窑洞;老农的锄头和皱纹;
没有选择的人生,压抑和压抑不住的人欲。



《老井》剧照
可能某种程度上,也是他们在给长久没有寄托的精神寻根。
京圈拍的故事,是只能发生在京圈的故事。
西北圈是所有中国人的故事。
如果一定要找个西北圈核心,已故的第四代导演吴天明算一个。
1983 年到 1989 年,吴天明在西安电影制片厂当了 6 年厂长。
那 6 年是西北圈的高光时刻,几乎也是整个中国电影最高光的时刻。



在国内,一届金鸡百花设立 25 个奖,西影厂能一下拿走 15 个。
在东京、柏林、戛纳、夏威夷各种国际电影节上创纪录。
陈凯歌给《黄土地》选景的时候,跟摄影师张艺谋一起拄个破树枝当拐杖,一路走到《人生》的拍摄现场,找吴天明要钱。
吴天明立马给了 2、3000,这在当年是巨款了,还派辆车送两人回去。
这俩人的编制都不在西影厂,吴天明当时为了留住人才,特别是张艺谋,想了各种办法。



吴天明与张艺谋、巩俐
给他分房子,给他当时的妻子肖华在西影厂图书馆安排工作。
张艺谋后来要拍《红高粱》,吴天明知道厂里各科室都有卖废品挣的小金库,帮张艺谋要了 4 万块钱,去高密种了几十亩高粱。



吴天明后来在各种演讲和采访里,回顾那段光辉岁月时总说:
在中国,一个单位如果一把手是个好人,就容易出人才,把事情办好。
前面还有一句,翻译成能说出来的,大概是 " 因为没有制度依据 "。
吴天明去世前不久,和台湾电影学者焦雄屏做过一次对谈。



焦雄屏问吴天明,你觉得国产电影还能再现 80 年代的风华吗?
吴天明说很难。当时能出那么多好作品、好导演,是因为政策宽松。
当年也有领导在干部会上说《红高粱》是反动影片。
吴天明知道后,在一次全国电影人的会上大骂:放他妈的屁。
大概就是这种骂回去的空间,才诞生了闪瞎眼的第五代。
能跟侯孝贤、杨德昌那批台湾新电影骑手,在同一时期遥相呼应。



侯孝贤导演《恋恋风尘》,和《老井》同年上映
两方第一次相遇,是在 1987 年的东京电影节上。
就是张嘉益考上北电那年,吴天明带着《老井》参加第二届东京电影节,拿了好几个大奖。
男主角是张艺谋,演一个太行山脚下的农民。



他在东京拿了最佳男主角奖,是内地第一个国际影帝。
焦雄屏说就是那届电影节,是他们台湾电影人第一次看内地电影。
很长一段时间,中国西北片就代表中国电影。
后来焦雄屏和侯孝贤、朱天文他们第一次来内地,都是通过吴天明安排。
他们来内地的首站不是北京、上海,而是西安。
不只是西部电影繁荣,西部音乐、文学、美术,方方面面都在全国引领风尚。
这就是 80 年代末著名的西北风。
最有名的是那首: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
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





吴天明导演《人生》
西北风唱腔粗犷、高昂、歌唱的是风,是天,是土地,是太阳。
还有大写的、不断重复的 " 我 "。
再看看《山海情》的主题曲:
「花儿一唱天下春,花儿一唱幸福来。
干沙滩变成了金沙滩,再唱花儿等你来」
整首歌里没有一个 " 我 ",通篇都在唱 " 你 "。
不断重复一句,你一来 " 美得哟,沙漠变花海 "。
1989 年,吴天明离开西影厂,滞留美国几年,名字在内地媒体上消失了好几年。
黄沙滚滚的西北风也很快过时了。



进入 90 年代,西影厂落寞,张嘉益待了 9 年,也没能成名。
也不能说全是因为吴天明离开。



毕竟不靠制度运作,只靠一个、两个人拍板儿,本来就不可能长久。
电影在那时全面走向市场,老计划体制那套不灵了。
文化繁荣的地区,自然也要是经济发达的地区。
西北圈没能形成京圈那种强大人脉网,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人才都流向了北京。
京圈就是在那时开始发威。
第六代导演里,最值得一说的陕西人,是张嘉益的同届同学王全安。



就是那个张雨绮前前夫,连续三天嫖娼两女被抓的王全安。
张嘉益当时正好在宣传电视剧,记者问他作何感想,张嘉益说他很痛心,不管生活中怎么样,他还是很有才华。
第六代里成就最高的贾樟柯,因为是山西人,很多人就粗暴地把他划进西北圈。
70 后贾樟柯不再去黄土高坡寻根,寻找我是谁。



他的电影,都是巨变下的边缘人群,虽然不知道自己是谁,但已经不再寻找,也没人在意。
2016 年,贾樟柯在开罗电影节,领取了杰出贡献奖时,说了这样一段话:
" 在我的少年时代,中国社会开始了剧烈的变革,我开始有很多故事想讲出来,我很幸运,找到了电影这种表达方法。"
这种表达方法让他一边在国外拿大奖,享有盛名。



一边在国内处在半地下状态。
勇敢表达自己,大概是他和上一代西北圈导演唯一的共通点了。
贾樟柯写过一篇叫《迷茫记》的文章。
说在 1999 年 1 月 13 号那天,他被广电总局叫去谈话。



《站台》
当年 29 岁,没进过国家机关大门。
左顾右盼下,突然从门里走来七八个中年人,贾樟柯认出其中一个,是第五代某大师。
和一位神似赵文瑄的官员,称兄道弟、勾肩搭背。
贾樟柯倍感迷茫,他的原文是:
「原本想象中神仙般不食人间烟火的大师,在官府衙邸竟也如此游忍有余,一如自家门前。」
进门落座后," 赵文瑄 " 留他一人在办公室里,桌上大喇喇放着一份文件。
贾樟柯扫到了自己的名字,拿起一看,上面复印着台湾《大成报》影剧版刊登的一篇关于《小武》的报道。



报道旁边有人手书几行小报告:" 请局领导关注此事,不能让这样的电影,影响我国正常的对外文化交流。"
报告署名正是刚才那位第五代大师的文学策划。
再后来,贾樟柯从地下转入地上,在国外的盛名被平移回国内。
和好几位第五代大师挂了同样的职,他曾经讽刺的 " 官衙府邸 ",肯定早就轻车熟路。
前几年还拍过类似于《山海情》那样的任务片。
主题是宣传二胎。



如今再遇到第五代大师,大师可能会拍拍他的肩,问候一句:" 你也来啦。"
西北圈消失了。
其实这两年被神话的京圈,某种意义上也在消失。
什么圈都融合到一个圈里,在一个新的审美体系下,形成同一套话语体系。
也许操着不同的方言,但讲的是同一句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11-22 11:4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