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90|回复: 0

英国驻华大使人设崩塌,她可能想不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3-9 07: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加坡《联合早报》3 月 8 日文章,原题:英国驻华大使吴若兰为何失去中国粉丝?



热爱中国文化、常与网民互动、端庄而亲和,是英国驻华大使吴若兰经营多年的形象,她还十分时髦地拍起社交媒体上最流行的视频博客,记录在华所见所闻。凭借多番用心,吴在中国社交媒体上如鱼得水、粉丝无数。事情在吴发表《外国媒体憎恨中国吗》一文后起了变化。
显然,中国民众并不买账。吴若兰可能无法想明白一点,为何她在中国积累的人气,在那篇 " 友好 " 的文章问世后几乎损耗殆尽。风评陡然转向,同样的阵地,网民开始指责她虚伪。
吴若兰在 Twitter 上发一张截图,显示她在微信公众号上的文章已被禁止转发。言下之意是 " 你看,我说了中国没有言论自由吧 "。只不过,有人在评论中好心提醒她公众号的规则——文章被读者举报多次,平台会自动禁止转发。也就是说,她引起了读者不满。
中国人民反感的,不是西方媒体的批评,而是他们的双标。例如,今年 2 月份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批驳英国广播公司(BBC)炒作的两名 " 见证 " 新疆 " 再教育营 " 中对女性 " 暴力侵害 " 的女子,并拿出证据说明这两人撒谎;但在外交部发布会现场的路透社记者之后写出的报道却是另一番景象,省略汪给出的重要线索,却突出中国外交部发言人 " 攻击女性 "。这都让中国人民认为西方媒体对中国持双重标准。
又例如,今年初 BBC 拍摄一部《重返武汉》的纪录片,被中国网民发现画面暗淡,中文版则正常,而两个版本均出自同一团队。中国网民将其戏称为 " 阴间滤镜 ",刻意展示一个死气沉沉的中国。
驻华的西方媒体记者们作为个体而言,或许并非怀着对华恶意来到中国,甚至很多人长期生活在中国,也真正喜欢上中国文化,就像吴若兰一样。只是一旦切换到另一种场景,上升到价值判断时,他们依旧遵循着固有路径,自动屏蔽部分看到的听到的事实。
过去,我们常给一些研究中国的西方学者贴上 " 知华派 "" 中国通 " 的标签,但大多数时候,这当中还是有很多人无法翻越意识形态藩篱。吴若兰只提中国驱逐西方记者,不提美国驱逐中国记者,有后果无前因。行文方式与西方媒体报道中国的方式如出一辙,只不过语气稍显和缓,言下之意不难猜测。原来亲和力只是面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11-22 12:5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