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933|回复: 0

南怀瑾全集 论语别裁 第01章 学而0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24 04:36: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01章 学而
三言四语
现在各大专学校的学生,有一个新称号mm"三四教授".假如我们看见一位不认识的教授,想知道这位老师是教什么的,往往被询问的同学会说:"哦,三四教授."这句话含有非常轻视的意思.所谓"三四教授"就是教三民主义、四书五经的教授.他们在学校里是没有人看得起的,同军训教官一样,被学生另眼相视,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八九年前,和一位国立大学教书的朋友谈起,问他怎么搞的,教得学生对三民主义如此反感?他说这件事没有办法.我认为不是没有办法,表示愿意代他教几个小时.后来有个机会,一位某大学的学生要我去参加他们开会,他说他们要开会讨论"中国文学的再革命",听到这个题目,我说:"你们要搞这个东西?!我晚上来看看!"
我约了那位三民主义教授一起去参加.参加开会的都是调皮学生,他们激昂慷慨,说了一大篇话,最后要我讲话.我就告诉这些同学们,首先应该了解"革命"是什么意思.这所大学是国立的最高学府,在这里的青年知识分子,对它的意义不能不懂,要知道"革命"一辞,出于我国最古老著作之一的《易经》,然后讲了许多理由.
我说,譬如中国文学自"五四运动"以来,由旧的文学作品改成白话文后,有什么功用呢?几十年来亲眼所见,要变就要彻底的变,中国的教育普及了,知识普遍了,对世界知识的吸收力增加了,无可否认,这些对于国家的进步有贡献.但是对于中国文化,却从此一刀斩断了.什么原因呢?中国文化库存里堆积的东西太多了,几千年来的文化都藉着古文保留着.至于接受白话文学教育的人们看不懂古文,上海抛丸清理机,当然就打不开这个仓库,因此从中国文化的立场看,就此一刀拦腰斩断了.
你们现在讲文学再革命,讲白话文学,我们先要知道为什么要推行白话.在"五四运动"前后,一般人认为救这个国家,必须吸收新的知识,尤其要融会古今中外的学术文化,于是老牌留学生到外面一看,任何国家的语言和文字都是一致的,因此认为中国所以不进步,是文字工具害了我们,尤其四书五经"子曰、孔子曰"一塌糊涂,非把这个打倒不可,所以提倡了白话文.
语文的变与不变
但是有一点要注意,我们看世界的文字,不管英文、德文、法文,虽然现在的文字和语言是合一的,但是语言大约三十年一变,所以一百年以前的英文、法文书籍,除非专家,否则是莫辨雌雄.
我们中国的老祖宗晓得语言和时代是要变的,所以把文字脱开了语言,只是用很短的时间,经过两三年的训练就会写出来,这个文字就单独成为一个体系,表达了思想.因此这种文字所保留下来几千年以上的思想,在几千年以后的人看来,如面对现在,没有阻碍,它对于国家有什么错误呢?没有错.只是因为教育不普及,大家对于这个国文的修养没有学好.当时提倡"五四运动"的部分人士,求进之心是对的,在学问修养上,老实讲,还有商量的必要,于是这一文学革命就出了问题.
举例来讲,生活上每天必有的一件事mm上厕所,我们小时候叫"出恭",后来叫"解手",现在叫"上一号"了,看看几十年来,变了好多.因此,我们翻开资料,对"五四运动"前后的白话文,现在看来,简直不通;到了现在的文章,说它不好吗?真好.好吗?文章看完了,价值也完了,多半没有保留的价值.将来怎样演变还不知道,所以你们为什么要文学再革命,我就不懂.
因此,文学革命,我没有资格讲,你们也没有资格讲.为什么呢?如果古文、四六体、作诗、填词,都能露一手,然后发现这种文学有毛病,这才有资格谈革命.现在你们连"命"都还没有,还"革"个什么呢?你们还有文学革命的资格吗?
我这番话一讲,他们听傻了.这个会后来也就搞不成了.无形中也把大专院校中这个小风波平息了.因此,我告诉那位教三民主义的朋友,一定替他教几个钟点课,因为大学生中,信仰坚强的固然很多,而对三民主义头痛的也大有人在.后来我去替这位朋友讲课,起初不讲三民主义,而讲中国文化与中国思想演变的原因道理.分析自上古到现在为什么变得这样,演变到后来,所以才有我们国父的三民主义出来,问同学对不对?对!有没有价值?有价值!所以要读三民主义,读了以后再加批评都可以,不能盲目的不去看它,就说这个三民主义是党八股.党八股你懂不懂?不懂就不能随便批评.这一来,引起他们读三民主义的兴趣了,这是我所经历的故事.
四书五经的假面目
讲到四书也是一样,我们在这里讲推行复兴文化运动,而在外面,尤其是新的教育mm国民义务教育施行以后,讨厌四书五经的情形,是无以复加了,而问题出在四书五经的孔孟思想被讲解错了.这不是现在才开始,从唐宋以后,乃至远从汉唐以来,许多要点,就一直讲解错了.
要说明这个道理,我们也要讲一个实际的故事.
我们这一代,就时代背景而言,是生活在夹缝中,是新、旧、中、外,交接巨变中的人生,我的幼年在私塾中度过,当时读四书五经也非常反感,因为以前老师对学生的质疑,只说"将来你会懂",这个"将来"不知要"将"到几时.所以后来"五四运动",闹新学派风潮的时候,我们虽然没有参加作打手,但是多少也有点愤慨.步入中年以后,对中外思想,尤其在这个时代的演变,看到了这么许多,自己要找症结了.所谓找症结,那也是十七八年以前,好几位先生在一起谈起,大家认为要救中国就要复兴文化.于是有些教授学者们,主张把四书重新编辑.他们认为四书杂乱无章,要分门别类编在一起,讲孝的归到孝,讲仁的归到仁,把《论语》的篇章整理一遍,希望我也负责一个部门.当时我答应考虑考虑,回家拿出四书重读一遍后,发现这个改编方法有问题.第二天开会,我就反对,不赞成改编,因为,以全部《论语》来讲,他本身就有一贯的系统,完全是对的.我们不需要以新的观念来割裂它.问题出在过去被一般人解释错误了.我们要把握真正的孔孟思想,只要将唐宋以后的注解推开,就自然会找出孔孟原来的思想.这叫做"以经解经",就是仅读原文,把原文读熟了,它本身的语句思想,在后面的语句中就有清晰的解释.以这个态度研究《论语》,它可以说前后篇章贯而通之,因此我不主张改编.
被忽视的道家
后来,在一些地方讲解《论语》,我就提起一个问题了.就是我们自"五四运动"以来,有个口号,叫"打倒孔家店"的问题.
中国文化的演变发展,大致分两大段.譬如一提起秦汉以前的中国文化,人们就拿孔孟思想代表了一切.其实所谓孔孟思想,只是中国文化中间主要的一环.另外还有道家、墨家、诸子百家hh很多很多,都是中国文化一个系统下来的.如果把它缩小范围,则有儒、墨、道主要的三家.尤其中国文化在政治上历代引用的是道家思想,这一点我们要注意.中国历史上,每逢变乱的时候,拨乱反正,都属道家思想之功;天下太平了,则用孔孟儒家的思想.这是我们中国历史非常重要的关键,身为中国人,这个历史关键是应该知道的.
孔孟思想,本来与道家是不分家的,这种分家是秦汉以后的事,到了唐代,讲中国文化,已不是儒、墨、道三家,凤凰花开的路口~~~,而是儒、释、道三家了.
"释"就是印度来的佛学,代表整个印度文化的精华,它从东汉末年开始传入中国,一直到宋代.宋朝以后,印度本身已没有真正的佛学,而被阿拉伯民族的伊斯兰教思想及婆罗门教等所占据,佛学思想在印度式微了.现在要研究真正的佛学,只有到中国来.欧洲人乃至日本人讲的那一套是不正确的.
三家店卖的是什么
唐宋以后的中国文化,要讲儒、释、道三家,也就变成三个大店.
佛学像百货店,里面百货杂陈,样样俱全,有钱有时间,就可去逛逛.逛了买东西也可,不买东西也可,根本不去逛也可以,但是社会需要它.
道家则像药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则非去不可.生病就好比变乱时期,要想拨乱反正,就非研究道家不可.道家思想,包括了兵家、纵横家的思想,乃至天文、地理、医药等等无所不包,所以一个国家民族生病,非去这个药店不可.
儒家的孔孟思想则是粮食店,是天天要吃的,"五四运动"的时候,药店不打,百货店也不打,偏要把粮食店打倒.打倒了粮食店,我们中国人不吃饭,只吃洋面包,这是我们不习惯的,吃久了胃会出毛病的.要深切了解中国文化历史的演变,不但要了解何以今天会如此,还要知道将来怎么办,这都是当前很重要的问题,因此我们要研究四书.
研究中国固有文化并不是开倒车,而是要以最新的观念去理解它.并且,我们要了解中国上下这两千多年的文化、思想、历史,不管它是什么政体,大致都以司法为中心,司法与行政是分不开的.谈到司法就讲到法律,现在我们只讲两大法系,所谓海洋法系与大陆法系.司法方面的立法,也根据这两个法系的精神而来.我们却忘记了中国自秦代以来,汉、唐、宋、元、明、清,有我们"中国系统"的一个法律系统.这个中国法律系统的哲学背景,就是以四书五经作基础,例如过去中国许多判例的根据,就是根据四书五经中的道德观念而来.所以这部四书五经,在过去无宪法观念时代,严格说来就是一种宪法思想,也就是政治哲学思想的中心,法律思想的中心.其他各种哲学思想也都归之于它,这是讲好的一方面.
冤枉的一打
讲坏的一方面,孔家店为什么会被人打倒?"五四运动"当年,人们要打倒它,这是必然的.但为什么道理呢?后来才发现,实在打得很冤枉.因为这个店,本来是孔孟两个老板开的股份有限公司,下面还加上一些伙计曾子、子思、荀子等等,老板卖的东西货真价实.可是几千年来,被后人加了水卖,变质了.还有些是后人的解释错了,尤其是宋儒的理学家为然.这一解释错,铝压铸抛丸机,整个光辉的孔孟思想被蒙上一层非常厚重的阴影,因此后人要推倒孔孟思想.
现在我们有个更重要的课题,那就是如何了解文化的宝库.因为现在中年以下的人,对此几乎一无所知.尤其现在中学以上到大学的青年,根本不知道中国文化的宝藏.由于这个原因,所以今天开始讲四书,并从《论语》讲起.
再论《论语》
《论语》,凡是中国人,从小都念过,现在大家手里拿的这一本书,是有问题的一本版本,它是宋朝大儒朱熹先生所注解的.朱熹先生的学问人品,大致没有话可讲,但是他对四书五经的注解绝对是对的吗?在我个人非常不恭敬,但却负责任地说,问题太大,不完全是对的.
在南宋以前,四书并不用他的注解,自有了他的注解,而完全被他的思想所笼罩,那是明朝以后,朱家皇帝下令以四书考选功名,而且必须采用朱熹的注解.因此六七百年来,所有四书五经,孔孟思想,大概都被限制在"朱熹的孔子思想"中.换句话说,明代以后的人为了考功名,都在他的思想中打圈子.其中有许许多多问题,我们研究下去,就会知道.所以各位手上这本朱熹先生注解的书,值得参考,但不能完全相信.
我们既然研究孔子,而孔子在《易经.系传》上就有两句话说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以现代观念来讲,意思是人类的语言不能表达全部想要表达的思想.现在有一门新兴的课程mm语意学,专门研究这个问题.声音完全相同的一句话,在录音机中播出,和面对面加上表情动作的说出,即使同一个听的人,也会有两种不同体会与感觉.所以世界上没有一种语言能完全表达意志与思想.而把语言变成文字,文字变成书,对思想而言,是更隔一层了.
我们研究孔孟思想,必须要从《论语》着手.并不是《论语》足以代表全部孔孟思想,但是必须从它着手.现在我的观念,有许多地方很大胆的推翻了古人.在我认为《论语》是不可分开的,《论语》二十篇,每篇都是一篇文章.我们手里的书中,现在看到文句中的一圈一圈,是宋儒开始把它圈断了,后来成为一条一条的教条,这是不可以圈断的.再说整个二十篇《论语》连起来,是一整篇文章.至少今天我个人认为是如此,也许明天我又有新认识,我自己又推翻了自己,松江抛丸机,也未可知,但到今天为止,我认为是如此.
学而有何乐
现在这篇《学而》,包括了孔门当年教学的目的、态度、宗旨、方法等等.过去我们把它圈开来,分作一条一条读,这是错误的.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三名话连起来看,照字面讲,凡是中国人,无论老少,一定都知道.照古人的注解,学问是要大家随时练习它."不亦说乎","说"是古人借用字,就是高兴的那个"悦"字,是很高兴的.假如这是很正确的注解,孔子因此便可以作圣人了,那我是不佩服的,连大龙峒孔子庙我也不会去了.讲良心话,当年老师、家长逼我们读书时,那情形真是"学而时习之不亦l苦r乎".孔子如果照这样讲,我才佩服他是圣人,因为他太通达人情世故了.
至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似通非通的,什么道理呢?从一般人到公务员,凡靠薪水吃饭的,是"富不过三天,穷不过一月",遇上了穷的那几天,朋友要来家里吃饭,当裤子都来不及,那是痛苦万分的事.所以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l惨r乎."绝不是不亦乐乎.
第三句话"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所谓"愠",就文字解释,是放在心中的怨恨,没有发出来,在内心中有烦厌、厌恶、讨厌、怨恨之感.那么,别人不了解我,而我并不在心中怨恨,这样才算是君子.那我宁可不当君子,你对我不起,我不打你,不骗你,心里难过一下总可以吧!这也不可以,才是君子,实在是做不到.
根据书上的字面,顺着注释来看,就是这样讲的.所以几百年甚至千多年以来,不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对四书反感,嘉兴抛丸机,过去的读书人也对四书反感.因为它变成了宗教的教条,硬性的法律,非遵守不可.
事实上不是这么一回事,等到真正了解了以后,就知道孔子真是圣人,一点也没错.
"学而时习之",重点在时间的"时",见习的"习".首先要注意,孔子的全部著述讲过了,孔子的全部思想了解了,就知道什么叫作"学问".普通一般的说法,"读书就是学问",错了.学问在儒家的思想上,不是文学.这个解说在本篇里就有.学问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的知识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mm作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这不是我个人别出心裁的解释,我们把整部《论语》研究完了,就知道孔子讲究作人做事,如何完成作一个人.
真人和假人
讲到作人,我们就想到庄子也提到过这件事,《庄子》这本书把有道的人叫"真人".唐宋以后,对神仙、得了道的人叫"真人".譬如现在指南宫供奉的吕纯阳叫"吕真人".如今的人听到"真人"这个名称,就好像带有宗教色彩,相当于西方的上帝,中国的仙、佛一样.实际上过去道家所谓的"真人",是指学问道德到了家的人.与这名词对称的叫假人,假人还是人,不过没有达到作人道德的最高标准.发挥了"人"的最高成就,在道家就称之为"真人",孔子认为这就是学,就是学而之人.于是一个"学"字,这么多观念都被他包括了.
那么学问从哪里来呢?学问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识,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作人做事上去体会的.这个修养不只是在书本上念,随时随地的生活都是我们的书本,都是我们的教育.所以孔子在下面说"观过而知仁",我们看见人家犯了这个错误,自己便反省,我不要犯这个错误,这就是"学问","学问"就是这个道理,上海礼品回收,所以他这个研究方法,随时随地要有思想,随时随地要见习,随时随地要有体验,随时随地要能够反省,就是学问.开始做反省时也不容易,但慢慢有了进步,自有会心的兴趣,就会"不亦说乎"而高兴了.我们平日也有这个经验,比如看到朋友做一件事,我们劝他:"不可以做呀!老兄!一定出毛病."他不听,你心里当然很难过,最后证明下来,果然你说得对,你固然替他惋惜,对于自己认识的道理,也会更进一层得到会心的微笑mm"说",不是哈哈大笑.悦者,会心的微笑,有得于心.
上面第一点所讲的是学问的宗旨,随时注重"时"和"习",要随时随地学习,不是我们今天来读四书就叫做学问,不念四书就不叫做学问,这不是它的本意.
寂寞的享受
第二点接着下来,是说做学问的人要准备一件事,就我个人研究,有个体会mm真正为学问而学问,"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该做的就做,不该做的杀头也不干,所谓"仁之所至,义所当然"的事,牺牲自己也做,为世为人就做了,为别的不来.因此为学问而学问,就准备着一生寂寞.我们看历史mm即看孔子就知道.孔子一生是很寂寞的,现在到处给他吃冷猪头,当年连一个"便当"也吃不到.但是他没有积极去求富贵.怎么知道这一套他不来呢?因为他明知当时有拿到权位的可能,乃至他的弟子们也要他去拿权位.因为孔子时代中国人口只有几百万人,在这几百万人中,他有三千弟子,而且都是每一个国家的精英,那是一股不得了的力量.所以有些弟子,尤其是子路mm这个军事学的专家,几乎就要举起膀子来:"老师,我们干了!"那种神气,但是孔子不来.为什么呢?他看到,即使一个安定的社会,文化教育没有完成,是不能解决其他问题的.基本上解决问题是要靠思想的纯正,亦即过去所谓之"德性".因此他一生宁可穷苦,从事教育.所以做学问要不怕寂寞、不怕凄凉.要有这个精神,这个态度,才可以谈做学问.
虽然做学问可能一辈子都没有人了解,但是孔子说只要有学问,自然有知己.因此他接着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个人在为天下国家,千秋后代思想着眼的时候,正是他寂寞凄凉的时候,有一个知己来了,那是非常高兴的事情.而这个"有朋自远方来"的"远"字,不一定是远方外国来的,说外国来几个人学中国文化,我们就乐了吗?那是为了外汇,多赚几个钱罢了.《论语》不是这个意思,他这个"远"字是形容知己之难得.我们有句老话:"人生得一知己,死而无憾."任何一个人作了一辈子人,包括你的太太、儿女、父母在内,可不一定是你的知己,所以人能得一知己,可以死而无憾.一个人那怕轰轰烈烈做一辈子,不见得能得一知己,完全了解你,尤其做学问的人更是如此,所以第二句话跟着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mm你不要怕没有人知道,慢慢就有人知道,这人在远方,这个远不一定是空间地区的远.孔子的学问,是五百年以后,到汉武帝的时候才兴起来,才大大的抬头.董仲舒弘扬孔学,司马迁撰《史记》,非常赞扬孔子,这个时间隔得有多远!这五百年来是非常寂寞的,这样就懂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了.
谁来了解你
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是说做学问的人,乃至一辈子没有人了解,也"不愠."
"不愠"这个问题很重要了."怨天尤人"这四个字我们都知道,任何人碰到艰难困苦,雪峰真有病,草木岂无仁 东海老人《友情篇》,遭遇了打击,就骂别人对不起自己,不帮自己的忙,或者如何如何,这是一般人的心理.严重的连对天都怨,而"愠"就包括了"怨天尤人".
人能够真正做到了为学问而学问,就不怨天、不尤人,就反问自己,为什么我站不起来?为什么我没有达到这个目的?是自己的学问、修养、做法种种的问题.自己痛切反省,自己内心里并不蕴藏怨天尤人的念头.拿现在的观念说,这种心理是绝对健康的心理,这样才是君子.君子才够得上做学问,够得上学习人生之道,拿现代的新观念来讲,就是讲究人生哲学的开始.
再说,连贯这三句话的意义来说明读书作学问的修养,自始至终,无非要先能自得其乐,然后才能"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以这三句话的重点,在于中间一句的"不亦乐乎".我们现在不妨引用明代陈眉公的话,作为参考:"如何是独乐乐?曰: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如何是与人乐乐?曰: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如何是众乐乐?曰:此中空洞原无物,何止容卿数百人."有此胸襟,有此气度,也自然可以做到"人不知而不愠"了.不然,知识愈多,地位愈高,既不能忘形得意,也不能忘形失意,那便成为"直到天门最高处,不能容物只容身"了.
爱与罪
接下来是有子的话: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首先就讲到孝悌,是人的根本,仁孝是孔子学问的基本.但是,"孝弟"就是孔家店要被人打倒的"罪状"之一.为什么孝悌会成为被打倒的"罪状"之一呢?这要先知道一件事,就是司马迁作《史记》是一件大事.他当时对汉武帝有些作法是反感的,但又不能不服从,服从吗?在良心上又不安,他就作《史记》,将自己的思想,容纳到《史记》中去.如记帝王的事,称为本纪,而他将未做皇帝的项羽也列到本纪中去,就是暗示汉高祖与项羽,一个是成功的英雄,一个是失败的英雄.又如《史记》中"世家"本来是记载诸侯和大臣的事,而孔子不是诸侯,也列入世家,司马迁的意思,是孔子有千秋的事业,说孔子的言行思想,影响将及于千秋后世,所以将他列入世家.
孔子思想言行表现在书本上的有多处,而孔子最大的重要著作为《春秋》,他著《春秋》后最重要的两句话是"知我者《春秋》,罪我者《春秋》."千古以来,这两句话各有各的解释,都非常暧昧,到了我们这种时代搞清楚了.为什么呢?自从民主时代以来,大家都骂孔子帮助专制皇帝,因为专制皇帝的思想和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11-16 15:3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