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看到一个消息,今年春节档总票房达到了 78.22 亿元,是史上最强的春节档。 回顾今年年初上映的电影,几乎可以说得上是神仙打架。 在这么多上映的电影里面,有一部的争议特别大,讨论的热度也特别高,那就是《唐探 3》。 记得当时我也写了一篇关于《唐探 3》的文章,后台被各种黑粉追着骂,动不动叫嚣着要取关。 现在我们打开各大网站看《唐探 3》的评价,依然能够看到,各种充满恶意的评论。 有的影迷只是表达了一下自己觉得电影不错的想法,就被说是水军。
有的只是表达了一下自己发自内心的期待,就要被人扣上 " 收了钱 " 的帽子。
还有的洋洋洒洒说了一堆,电影的内容只字不提,反而拿着虚无缥缈的 " 气质 " 说事,还拿电影和晚会对比,字里行间充满了一股 " 人上人 " 的气息。
什么时候看电影也能看出优越感来了?
这些平台上面的留言和评论,有的确实是在认真分析,但仍然有很大一部分人,根本不分青红皂白,也不评价电影本身,而是直接开骂。 如果再翻到时间靠前一点的评论,就更加离谱,有些人甚至都没有看完电影,就开始跟风给电影差评,打上一星。
说什么 " 用脚想想就知是烂片 ",明明之前连看都没看过,评价的标准从何而来?
一部喜庆的贺岁电影,评论区也成了脏话聚集地。只要说一个 " 好 " 字,就会被追着骂。发现了吗?
这些所有的恶评,其实都有一个相似的本意,那就是:" 你的观点和我的不一样,那你就是错的,要么就是收了钱。"
我不禁在想,这个世界难道是只能容下一种声音?是不是你不喜欢的东西而别人恰好喜欢就是有原罪? 这也是为什么直到三个月过去,我才敢写这篇文章的原因。 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经说过:如果只允许一种声音存在,那么,唯一存在的那个声音就是谎言。 任何一部电影,任何一个事件,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就会掩盖很多声音。 那么时隔三个月了,《唐探 3》到底怎么样?是不是真的如那些恶评所说得那样一文不值? 开门见山地说,我的观点还是一以贯之,我觉得《唐探 3》虽然有些瑕疵,但至少还是一部值得一张电影票,有着诸多闪光点的电影。 首先说整个唐探系列电影的架构。 我觉得唐探系列真的很懂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从第一部里的让人眼前一亮的各种案件细节,到第二部中扩充电影世界观的 "CRIMASTER 世界名侦探排行榜 "。 再到第三部,又通过一个 " 密室杀人案 " 引出了贯穿整个系列的大反派 "Q" 组织,逐渐构筑出一个成熟的 " 唐探宇宙 ",打响了自己的 IP。 这个过程里面的每一个细节深挖下去,都能引出不少让人细思极恐的部分。 网上也有很多 " 考据党 ",列举着电影里面的各种细节,分析和讨论着案情,以及 "Q" 的真实身份。
在中国电影里面,能构建起属于自己的 " 宇宙观 " 的系列电影 IP,唐探可以说是做得比较优秀的那一批。
除了完成它的架构之外,《唐探 3》中丰富的文化元素也是一个值得称赞的亮点。 一部《唐探 3》,排开探案的剧情和过程不说,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部 " 日本旅行指南 "。 疾驰的卡丁车,充满韵味的温泉汤,可爱的秋叶原 cosplay,还有忍者、寿司等等。 这些元素融合在一起,不仅让影片变得生动有趣,也让人大开眼界。
除了不同城市的元素,唐探 3 里还有许多对经典作品致敬的彩蛋。
比如《东京爱情故事》,当熟悉的音乐响起,不少老影迷都会忍不住热泪盈眶。 当然,一部电影自然不会只服务于一种类型的观众,抛开探案追凶的过程和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类文化元素,《唐探 3》的喜剧部分也做得非常好,笑点十分密集。 王宝强饰演的唐仁自然不必多说,一直都是整个系列的搞笑担当,他总能不经意地用唐仁独有的不正经和 " 痞气 ",去跟刘昊然饰演的秦风斗嘴,消解掉原本一本正经的气氛,逗得观众开怀大笑。 影片也给各个配角设置了很多笑点。 比如看上去就特别能打,一脸硬汉相的 " 狠人 " 托尼贾,结果要么就是踩着儿童脚踏车出场,要么就是扮成樱桃小丸子,前后的反差着实忍俊不禁。
还有唐仁和秦风闯进日本澡堂的那场戏,两人被满是纹身的大汉们包围,满满的弱小可怜又无助。
结果没想到那群大汉的凶狠气质没保持几秒,他们就傻乎乎地哭着喊着要切腹谢罪。
不得不承认,《唐探 3》在逗观众开心上真的下了一番功夫。
虽然《唐探 3》的喜剧部分诚意满满,但这部电影最吸引我的地方,还是要数笑声之外,电影背后想要反映的深刻历史,以及在喜剧的外表下,它所隐藏的悲剧内核。 影片中小林杏奈的悲惨身世,庭审结束时渡边胜充满歉疚和忏悔的一跪,还有迈克尔 · 杰克逊那首《Heal the world》响起时满屏璀璨的烟花,都在呼吁着 " 铭记伤痛,反对战争 " 的反战思想,以及 " 人类命运共同体 " 的内核。
其实《唐探 3》整部电影,都埋在一个很宏大的背景下,从个体上升到群体,对于人性的呈现和剖析,对于历史的解读和映射,将影片的立意拉到了一个相当高的高度。
说完优点,再来讲讲缺点。 首先从剧情上来讲,《唐探 3》仅仅是完整地讲完了一个故事,剧情较前两部有些薄弱,少了前两部中那种故事性充盈的感觉。 另外,就是关键的推理和解谜部分的设置不够硬核,案情的设置以及破案的过程也相对于简单,细节也不像前两部那么丰满。对于侦探迷来说,的确会有些小小的失望。 总的来说,尽管《唐探 3》还存在着不少瑕疵和缺点,有人可能会不喜欢,但它终究还是一部合格的春节档影片。
很多国内外的主流媒体,对《唐探 3》也有着不少的正面评价。
比如新华社、中青网,纷纷对《唐探 3》的正能量和内容表示了点赞和期待。
比如央视财经的报道,充分肯定了《唐探》系列对电影 IP 建设的探索。
还有一些国外知名媒体,比如福布斯,更是直言《唐探 3》证明了中国有了自己拍出好大片的能力,不再依赖好莱坞进口大片。
看到这些媒体的评价之后,你会发现,其实当我们站在不同的立场和角度上看事物的时候,每个人的观点和角度都不相同。 作为个人,我们看一部电影,在乎的往往是电影有没有给自己带来 " 爽感 ",看完电影之后的感受也大多和自己的情绪相关,站在一个微观的角度。 而媒体需要考虑的东西会更多,也会更深入探究一部作品的影响。 比如反映了哪些社会问题,这都需要他们去站到一个更大的格局和更宏观的角度去解读。 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部作品,从来都不可能只得到一种评价,而对于《唐探 3》这样体量大、观众多的电影来说,就更是如此。 评价这样的作品,往往不能一味跟风听从贬损之言,更不用过度的夸赞。 我们更应该保持独立思考,用更客观的角度、更宏大的格局去看待它和它背后的意义。 其实,今天不光是想聊一聊唐探 3 这一部电影,也想聊聊这个 " 只允许一种声音存在 " 的现象背后的反思。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出现? 是因为在这个浮躁的时代,面对一部作品,很多人都早已丢失了耐心去分析和思考的能力,只按照别人的评价去人云亦云。 比如拿过奥斯卡奖的电影《绿皮书》,上映之前,网上有很多人在骂,说里面充满了刻意迎合政治正确的场景,可上映之后大家才发现,根本就不是那么一回事。
它的彼时彼刻,也是《唐探 3》的此时此刻。
有太多的人,他们失去了探查真相的耐心,失去了独自思考分析的能力,过早地选择人云亦云,抓住一点蛛丝马迹就以为自己掌握了全部的真相,甚至在没有看电影的情况下,就对一部作品评头论足、侃侃而谈。 这是一种悲哀,也是一种无奈的现状。 脑中空无一物,却把键盘按得啪啪响,这是属于个人的悲哀,也是集体舆论环境的一种悲哀。 他人眼中的黑白,不该成为收割你眼中色彩的镰刀。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真的需要一种独立思考的精神。 在评价一件事情或者作品的时候,不应该由别人来告诉我们,而是要由自己去亲自感受,去总结,去独立分析,而不是人云亦云。
这不仅仅是帮助你自己去成为一个清醒的人,也是在维护一个更良好的创作环境与社会环境。 因为你根本不知道,当你因为被他人的想法带着跑、被他人煽动起情绪而随意说出口的一句评价,可能会对那一头的当事者造成多大的伤害。 就像是《唐探 3》电影中被误会的秦风,明明是想要救人,却被诬蔑成杀人,被铐上手铐关进监牢,如果不是唐仁和野田昊最后证明了他的清白,恐怕真相将永远无法浮出水面。
我们平心而论,如果你成为那个被误解的人,如果你自己苦心创作的作品得到的却是跟风的恶评,你心里又会是什么样的感受?
被恶评包围的《唐探 3》,客观地说,它的确还存在着一些不足,甚至在某些地方有些用力过猛,但它就应该被那些看都没看电影的喷子一棍子打死?就应该得不到一句好话,不然就要被骂被泼脏水? 面对一部花了很多心思和心血的电影,我们不妨更加理性更加宽容去看待,而不是一股脑地黑,容不下第二种声音。 7 月 9 日,《唐探 3》就要在日本上映,但我最关注的其实并不是它在日本的票房会不会大卖。 我更关心的是,我们究竟能否不再看到清一色的恶评或充满偏激的语言,而是看到各种不同的声音在一个更加干净、客观、耐心、理性的评论环境出现。 喜欢评论的可以大方地说出来,不喜欢的评论也都能言之有理,喜欢找彩蛋的影迷分享着一个又一个有趣的彩蛋,喜欢分析剧情的大神能洋洋洒洒写下几千字的分析长文 ...... 这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评论环境。 只有拒绝掉人云亦云,才能让讨论回归电影本身,我们的创作环境和社会环境,才会往更好的地方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