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高考正如火如荼进行中,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分之差就能淘汰上万人。 其实,高考本质是对人才的一种选拔淘汰,不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期望自己能够成为那个稀缺人才或者能够找到为企业发挥最大价值的人才。然而,大多数人毕业生面临的现状却是 " 寒窗苦学十年,选一个对口专业难,毕业就等于失业 "。 尤其是在互联网大变革之际,不少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已不再传统,大多数职位都处于饱和状态。例如,以一汽 - 大众为代表的车企取消了对机械制造、车辆工程专业的校招。
近两年,随着造车新势力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互联网科技公司也加入造车行业,它们需要招聘大量智能汽车经验丰富的人才,相较于传统的机械、车辆工程,无人驾驶、智能驾驶等汽车软件相关的人才便更加吃香,这也意味着大多数新入局造车的企业都要进入抢人大战。
据 BOSS 直聘数据显示,2021 年以来,特斯拉、蔚来、理想、小鹏等造车企业招聘岗位数量、求职者关注热度持续攀升。其中,自动驾驶研发、智能座舱设计、软件工程师、销售、用户运营等岗位的需求同比增幅已经超过 1.8 倍。而且造车新势力给出的平均月薪相比去年同期上涨 21.6%,特别是一些与自动驾驶算法相关的职位,年薪甚至可达到百万以上。
显然,新能源电动汽车从最初的不被看好变成了如今的神仙打架,而人才便成了新能源造车企业最重要的 " 战略物资 "。
不过,人才这种 " 战略物资 " 已经成为了新能源车企的稀缺资源。眼下,传统车企正在转型、新势力不断扩张、互联网大厂也纷纷下场造车,似乎一夜之间 " 老中青三代 " 都在招人,以至于 " 软件工程师都不够用了 "。 而造车新势力企业也在不断地扩大自己的规模,其中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曾表示," 预计到 2021 年底,小鹏汽车研发人员数量将翻一番 ";理想汽车刚在上海成立了新的研发中心,投入智能电动汽车前沿技术的研究,正在为此到处招兵买马;在今年的上海车展上,百度也透露,今年 Apollo 自动驾驶平台年内团队将大规模扩招,其中 90%的新增人员都将致力于技术研发。
显然,尤其是一些新组建的造车团队对于专业人才非常渴望,以集度汽车为例,在今年 3 月初时,集度汽车的团队只有 4、5 个人,在三个月之内,集度团队迅速扩大,从产品设计到研发、工程、软件、运营等等相关核心团队就已搭建完成,总人数超过 200 人。集度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召集一个团队,大多数都是靠外部猎头加高薪吸引人才。
不过,据了解,集度汽车计划到年底将团队扩大达到 1000 到 1500 人,而集度汽车 CEO 夏一平也明确表示:" 从早上 9 点到晚上 9 点,一天花 12 个小时来面试,但还是很难招到相关专业的人才。"
而这样 " 招人难 " 的现状并不罕见,随着科技企业、互联网公司和手机、家电制造商等纷纷涌入造车队伍,这一次的抢人态势异常猛烈,只 " 挖 " 单个人或者两三个人都已经不能满足这些新入局者快速组建团队的需求,他们更青睐于挖一个成熟的团队。
在这场抢人大战中," 互挖 "、" 频繁跳槽 " 等已经成为了业内的常态。而新能源企业对人才如此求贤若渴的背后,也折射出智能网联汽车行业相关人才供需的严重失衡。 实际上,当前国内的智能互联网汽车人才主要集中在两个地方:一个是传统的汽车厂商,经过多年积累,培养了不少有造车和管理经验的汽车人才;另一个则是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的造车新势力,他们已经在所属的品牌趟出了一条路,从这些企业抢人同样可以在短时间内让新入局者少走弯路。
显而易见的是,国内智能网联汽车相关人才大多都来自于车企在转型升级实践中的培养,缺乏高校相关专业人才。与需求空前增长相反,国内智能网联汽车相关人才的供给严重不足的原因:一方面,相关专业毕业生流入目标产业的比例普遍不高;另一方面,人才难用和难留的问题也异常突出,由于智能网联汽车人才大多来自互联网和 IT 行业,他们在融入传统汽车制造企业时遭遇了许多难题,包括工作氛围、组织架构差异等等。
毋庸置疑,随着软件定义汽车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大数据、高级架构师、自动驾驶等等方面的人才定会成为未来职业的 " 香饽饽 "。如果说 "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 的高考只是人才选拔的一个开始,那么对于对于即将进入大学的考生而言,选一个 " 潜力股 " 专业才至关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