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54|回复: 0

监管出手,「反杀」大数据杀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7-4 10:02: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自古以来,做买卖都暗含两条路径," 欺生 " 或 " 杀熟 "。
进入到互联网时代,获客成本一步步高企,商家们都要先拿补贴抢夺新用户,培养用户习惯," 欺生 " 的情况倒不多见。
但是通过大数据摸清客户底线,利用信息优势 " 杀熟 " 的现象越来越多。
用户恨 " 大数据杀熟 " 深矣。今年以来,互联网监管大幕拉开,对 " 大数据杀熟 " 也逐渐收紧。
6 月 29 日,《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获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其中明确大数据 " 杀熟 " 将被重罚。
条例规定:市场主体不得以非法手段获取其他市场主体的数据;市场主体不得通过数据分析,无正当理由对交易条件相同的交易相对人实施差别待遇。违法者情节严重的,处上一年度营业额 5%以下罚款,最高不超过 5000 万元。
这一条例拟自 2022 年 1 月 1 日起实施。
无独有偶,日前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在答复广东省人大代表相关建议时,明确了下一步工作,将加大对以打击竞争对手、独占市场为目的显性排除和限制竞争行为的执法力度, 重点加强对大型互联网平台 " 二选一 "" 大数据杀熟 "" 封禁 " 等行为的执法规制,规范行业竞争秩序。



7 月 2 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起草了《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修订征求意见稿)》,有关电商平台 " 大数据杀熟 " 的相关处罚规定也出现在了《意见稿》中。在处罚方面, 大数据杀熟最多可能被处以 " 上一年度销售总额 1 ‰以上 5 ‰以下 " 的罚款。
这些消息在资本市场进一步酝酿,7 月 2 日港股收盘,港股恒生科技指数大跌超 3%,阿里巴巴跌 3.64%,美团跌 5.12%,京东集团跌 1.51%,腾讯控股跌 1.63%。
加强执法力度,巨额罚款,能不能对平台起到震慑的作用,刹一刹 " 大数据杀熟 " 之风?



杀熟与大数据杀熟
用户痛恨的不是 " 大数据 ",而是 " 杀熟 "。
自商业活动诞生之日,特别是跨区域的贸易活动愈发频繁," 杀熟 " 便广泛存在,加之中国历来是 " 熟人社会 ",人们从事交易活动时,往往下意识地首选在熟人之间展开,因为熟人之间的信任基础,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交易成本。
而 " 杀熟 " 作为一个词组,最早见于 20 世纪 90 年代,当时的中国正处于 " 全民经商 " 的火热气氛中。有的商贩没什么经商头脑,坏心思倒是有一肚子,他们利用熟人之间的信任进行欺诈交易,这便是最朴素的 " 杀熟 "。
最经典的 " 杀熟 " 当属传销,包括后来的保险推销、朋友圈微商,也是杀熟的高发领域,而大数据杀熟与普通的杀熟有着根本的不同," 大数据杀熟 " 的 " 熟 ",是交易平台对用户单方面的 " 熟 "。
根据已知的媒体报道,大数据杀熟的 " 始作俑者 " 是美国电商巨头亚马逊。
2000 年,美国电商巨头亚马逊以 68 种碟片进行动态定价测试。亚马逊通过分析用户多项个人数据,对不同用户采取不同定价。如果你是新用户,价格则较低,但如果你被分析认为是有较强购买欲望的老用户,你看到的价格则相对较高。
结果亚马逊遭到老用户们投诉,只好终止测试并致以歉意。不得不说,亚马逊带了一个坏头,后来的效仿者层出不穷。
在中国,大数据杀熟引发社会关注的时间实际上比较晚。 2017 年底,微博用户 @廖师傅廖师傅发帖称,自己被某在线旅游平台和某网约车平台大数据杀熟。 @廖师傅廖师傅是中国目前可以查到的曝光大数据杀熟的第一人,但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



直到 3 个月后,也就是 2018 年 2 月 28 日,《科技日报》以 @廖师傅廖师傅的遭遇,刊发报道《大数据杀熟:300 元的酒店房价,老客户却要 380 元!》,事态进一步发酵。
此后,被曝光涉嫌大数据杀熟的公司越来越多,业界、法律界、用户层面关于大数据杀熟的讨论渐成鼎沸之势。
" 大数据杀熟 " 不仅当选为 2018 年度社会生活类十大流行语,同时在 2018 年十大消费侵权事件中占据一席。这一年,被称为中国的大数据杀熟讨论元年。
而根据北京市消协在 2019 年 3 月进行的一次有关大数据杀熟的调查,接近 6 成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有过被 " 杀熟 " 的经历,超过 8 成的人认为大数据杀熟的现象很普遍。



你感受过大数据杀熟的威力吗?
在描述经营者的大数据杀熟行为时,人们普遍会使用两个关键词——用户画像和差别对待。
在经济学领域,这种基于用户画像的差别对待被称为 " 一级价格歧视 ",又叫 " 完全价格歧视 ",属于最高级的类别。
传统的线下交易市场中,经营者很难了解每个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所以一级价格歧视很难实现,但在大数据时代,用户对自己的了解,可能远远不如算法。
美国布兰戴斯大学经济学系助理教授本杰明 · 希勒(Benjamin Shiller),曾经对在线视频平台奈飞展开过一项研究,他发现,如果奈飞采用传统人口统计资料的个性化定价方法,能够增加 0.3% 的利润,但如果奈飞根据用户在平台上的浏览历史,通过机器学习技术来估算用户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利润可以增加 14.55%。
也就是说,有了用户提供的数据,加上机器贡献的算法,平台就能针对不同用户进行差异化定价,从而获得更多的商业收入。
在黑猫投诉平台,关于大数据杀熟的投诉有 1252 条,主流的电商、在线旅游、外卖和网约车平台无一例外都有 " 案底 "。
社交媒体上关于大数据杀熟的吐槽更是此起彼伏、不绝于耳。自大数据杀熟进入公众视野以来,有过几次舆论反响比较强烈的事件
2019 年 3 月,网友 " 陈利人 " 爆料称,自己在携程旅行网购买机票,原本总价 17548 元,因为漏选报销凭证返回重新操作,但再次支付时发现无票,其他航班则高出 1500 元。
2020 年 12 月,网友 " 漂移神夫 " 发文称美团会员是 " 割韭菜 ",同一家外卖,同一个配送位置,同一个下单时间节点,在开通会员后配送费竟然比非会员更高。
2021 年 3 月,复旦大学一名教授通过在多个城市、多个网约车平台实地调研,发布《2020 打车软件出行状态调研报告》,报告指出苹果手机用户更容易被更贵的车型接单,非苹果手机用户,则手机价位越高越容易被更贵的车型接单。此外,苹果手机用户的优惠力度明显低于非苹果手机用户。
上述三起案例,反映了不同的大数据杀熟目标用户,分别是老用户、活跃用户、会员用户和使用更贵操作设备的用户。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比较隐蔽的大数据杀熟方式,那就是根据用户的定位 " 下杀手 ",比如你附近的商场较少,或者你住在房价较高的区域,平台给到你的价格可能较高。
所以,平台们想方设法获取消费者的信息,给消费者做画像,然后利用信息优势,个性化杀熟。
不过,迄今为止,没有一家平台承认存在所谓的大数据杀熟。
比如,针对网友 " 漂移神夫 " 的说法,美团给出的回应是,预估配送费差异与会员身份无关,是定位缓存偏差导致。用户实际下单的配送费,会按照真实配送地址准确计算,不受影响。



分析经营者们对大数据杀熟的回应,有一个关键点经常被提及,那就是 " 价格是根据情况不同而实时地、动态地波动 ",这也是大数据杀熟很难被判定的原因之一。



为什么维权那么难?
《豹变》搜索裁判文书网,仅有两起关于大数据杀熟的案件。
2018 年 7 月,刘某通过美团购买了一份套餐,配送费为 4.1 元。13 分钟后,另一位用户向同一商家订购了同样的套餐,且收货地址也一样,但该用户的配送费为 3.1 元。刘某认为美团对其多收取的 1 元配送费是 " 大数据杀熟 " 的区别定价,侵犯了其知情权、公平交易权。
2018 年 8 月,郑某先是在携程购买一张机票,支付 2376 元,因故需要改签其他航班,郑某发现该航班价格为 1864 元,当郑某退票后再次查询,发现 1864 元变为 2387 元。郑某认为携程擅自更改操纵机票价格,通过大数据对原告的机票需求进行分析而定价。
刘某与郑某的主张都没有得到法院的支持,法院认为价格不一致,是因为时间不同,而经营者依据时间不同采取不同的定价,不构成大数据杀熟。
北京中闻律师事务所律师闫创表示,大数据杀熟不但违规,而且违法,我国《民法典》规定用户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人格权篇特别规定:" 处理个人信息的,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不得过度处理。"
针对平台方,《反垄断法》也明确规定," 没有正当理由,对条件相同的交易相对人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行差别待遇 ",属于禁止的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
其他的法律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电子商务法》《侵权责任法》,也从不同的方面,明确了大数据 " 杀熟 " 对消费者权利的侵犯,包括个人信息权、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等。
闫创认为,上述两起败诉案例,说明消费者举证比较困难。
" 消费者遭遇大数据杀熟,如果选择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存在消费者举证目的难以实现的困境;如果要求适用《电子商务法》进行处罚,发现处罚事项难以明确;如果消费者通过主张平台侵权,适用《侵权责任法》,那么关于平台的过错责任难以举证,法院难以认定平台主观上有过错;如果适用《反垄断法》,则又存在垄断主体难以界定的问题。"
难道大数据杀熟就无法被制裁了吗?
闫创表示,对于大数据 " 杀熟 " 行为的规则,首先要制定明确而具体的法律,期待《个人信息保护法》早日通过并实施。
另外,在相应侵犯消费者权益的事件上,举证规则上实行对消费者适度倾斜,即实施举证责任倒置,这样才能有效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2021 年 4 月,为探索解决 " 大数据杀熟 " 问题,规范线上市场数据监管,广州市市场监管局联合市商务局召开平台 " 大数据杀熟 " 专项调研和规范公平竞争市场秩序行政指导会。
在指导会上,包括唯品会、京东、美团、饿了么、每日优鲜、盒马鲜生、携程、去哪儿网、如祺出行、滴滴出行,共 10 家互联网平台代表签署《平台企业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承诺书》,承诺不利用大数据 " 杀熟 "。
而《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的通过,也有助于探索地方性法规在遏制大数据 " 杀熟 " 方面的作用。
商业历史中各种案例告诉我们," 杀熟 " 的模式不可持久,只有真正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才能保证生意永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11-25 08:5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