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甜瓜,长得不如去年好。 气温偏高,雨水又多,我地里的“甜瓜盲盒”,开花时忘记去大棚人工授粉;后来,蚜虫大爆发,几乎完全“阵亡”。 瓜没了,只好去别人地里蹭瓜。我联系了省农科院的甜瓜博士沈佳,这段时间他天天在海宁长安基地吃瓜。 哦,不对,吃瓜的专业术语叫“考种”(考察种子)。 1】整个6月,每天尝上百只甜瓜 即使你是超级大胃王,我也觉得,很难过得了农业科研领域最奇葩的工作环节“考种”这一关。 玉米成熟了,我跟着搞玉米育种的专家,一上午狂吃200多种玉米;新米上市了,会有各种好稻米评选,一次性吃五六十种米饭,也是“家常便饭”。 今天的任务不算最艰巨,只是一次性让你尝个100多只甜瓜。 这个活嘛,整个6月,沈佳几乎天天都干。因为气温高,瓜熟得太快,周末他也要加班加点,从杭州赶到海宁基地吃瓜。 一根藤一个瓜,每个都长得不一样,味道也不尽相同。 每吃一个瓜,沈佳最多咬两口,吞不下去就吐了,一百多个瓜吃下来,感觉嘴已经不是自己的。 甜瓜一年种两季,一模一样的活,9月份秋瓜成熟时,沈佳还要再来一遍。 沈博士吃完的甜瓜已晒种。 一个杂交后代,能不能发展成一只“潜力股”,首先要过沈佳嘴巴这一关。
除了吃,还要对瓜望闻问切,考察它的各方面表现,只有足够优秀的后代才能被育种专家相中,往新品种的方向去培育。 读博士时,沈佳研究的是黄瓜,它跟甜瓜算是近亲。今年他已经参加工作六年,这么疯狂吃甜瓜的节奏,年复一年无限循环。 2】日式冰淇淋甜瓜,浙江人不爱 市面上常见的甜瓜,主要有薄皮和厚皮两种。 薄皮瓜里,浙江人最熟悉的味道是青皮绿肉的香瓜,还有长着西瓜条纹的菜瓜。 香瓜香甜,菜瓜不甜,两者的共同点就是口感脆嫩,到底有多脆,有多嫩,反正就是厚皮甜瓜难以企及的那种高度。 日本网纹甜瓜,口感柔软,是可以用勺子挖着吃的冰淇淋甜瓜。 可惜这样的口感,大多数浙江人几乎一点也不爱,因为我们从小到大吃的就是口感脆嫩的薄皮瓜。 新疆选育的西州蜜瓜,国内甜瓜界的网红单品,虽然也是脆肉型的,但也不能和浙江人极致的甜瓜审美完全匹配。 为了让挑剔的浙江吃瓜群众满意,省农科院选育了一种口感无限接近薄皮甜瓜的厚皮甜瓜,名字叫“翠雪7号”。 虽说吃过“翠雪7号”的瓜农都点赞,但省农科院一年也就能生产个1000-2000包种子,每包只有100颗瓜籽,产量实在有限。 天气实在是热,瓜地里走一圈,已经浑身冒汗,而一般出一个新品种,沈佳要这样边走边吃,干上6年才会出成果。 不得不感叹,农业育种工作的周期,实在太漫长。 3】瓜地“不务正业”种菜,竟是为瓜续命 在搬来长安基地前,沈佳在杨渡基地也种了几年瓜。 因为原先土地面积小不能轮作,已经种不出甜瓜来,刚好单位在长安有大小合适的地方,甜瓜组就单独搬了出来。 和西瓜一样,甜瓜也存在连作障碍(指连续在同一土壤上栽培同种作物或近缘作物引起的作物生长发育异常)。种过甜瓜的地,可以通过改种其它不是瓜类的蔬菜,来克服作物的连作障碍。 上面这句话听起来有点专业,我们来说说这波操作最实际的福利,那就是甜瓜基地可以正大光明地“不务正业”种蔬菜。 这个季节,茄子、辣椒、丝瓜、番茄、长豇豆、毛毛菜……除了甜瓜,地里的蔬菜也大丰收。 基地的菜,工人们一日三餐吃不完,也会直接把蔬菜翻耕到土里,当绿肥来养地。 中午开饭了,大家围成一桌,开心地吃着自己种的菜,还有从基地小河塘里摸的螺蛳,生活和工作的交融,简单而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