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46|回复: 0

被“烽火戏诸侯”掩盖的历史真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5-12 19:41: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烽火戏诸侯”这一典故是个流传了两千多年的“老梗”,这个故事最初见于《吕氏春秋·慎行论》和《史记·周本纪》,后来明代小说家冯梦龙作《东周列国志》的时候又把它加以润色写进了小说,于是这个“梗”便大为流传,成了后人嘲笑周幽王好色昏庸的一大凭据。

按照《史记·周本纪》的记载,褒姒因美艳而得到周幽王的百般宠幸,不过遗憾的是,褒姒虽美却不爱笑。幽王为得美人一笑可谓使尽浑身解数,最终想出一个“戏耍诸侯”的点子——他带着褒姒来到烽火台举烽火示警,召诸侯们起兵勤王。诸侯们一见烽火,以为天子遇险,便率兵来救,结果到了之后发现什么事都没有,于是悻悻而返。褒姒见此大笑。幽王自以为得计,乃三番五次举烽火召来诸侯哄褒姒开心。诸侯们受不了这样的侮辱和戏弄,于是就渐渐不来了。到了幽王十一年,申侯和犬戎的联军进攻镐京,幽王再次举起烽火求救,结果诸侯们以为幽王又是在“逗你玩”,于是都不来救,失去外援的幽王最终被犬戎杀死在骊山下。

1.jpeg


以上这个故事便是令人哭笑不得的“烽火戏诸侯”。其实这个故事经过仔细分析,根本就是小说家言,不足信,史学大师钱穆就曾在《国史大纲》中加以反驳:

“诸侯兵不能见烽同至,至而闻其无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举烽传警,乃汉人备匈奴事耳。”

而晋代出土的《汲冢纪年》(今称《竹书纪年》)和前几年发现的“清华简”也无这件荒诞奇事的记录,可见此事应是子虚乌有。

实际上,周幽王身死国灭跟“烽火戏诸侯”半点关系都没有,这个荒诞故事背后隐藏的是一场长达二十余年的王室内战。

周幽王三年,褒国将一位倾国倾城的美女进献给周天子,这位美女就是后来被视为“红颜祸水”的褒姒。周幽王对褒姒可谓一见钟情,两人每日如胶似漆,形影不离,所以没过多久“三千宠爱在一身”的褒姒便为幽王生了一个儿子,这个小王子被取名为伯盘(《史记》作“伯服”。《竹书纪年》及清华简《系年》作“伯盘”,本文从《竹书纪年》及清华简),幽王爱屋及乌,对这小儿子也是倍加疼爱,褒姒由此有了登上后位的野心。幽王的正室申王后和她的长子,也就是太子宜臼(《史记》作宜咎)便成了“小三”褒姒铲除的目标。

此后的事情大概就是褒姒和申后的“宫斗”了,褒姒仗着专宠,每日对幽王大吹枕头风,幽王也渐渐动了废长立幼,废申立褒的想法。没过几年,褒姒就顺利从“小三”转正,儿子伯盘也被立为太子,而前任太子宜臼则被逼出镐京,逃向申国。幽王立“爱子”“爱妃”的目的终于达到,褒姒的野心得到了满足,但他们没想到的是,大祸也就此种下。

对周代宗法制度略有了解的人大概都知道,“嫡长子继承制”是“周礼”中一条根本礼法,周幽王无故废黜申后及宜臼而另立褒姒、伯盘,是严重违反周礼的行为,对周天子的威信造成了致命打击,故而自此以后,诸侯对王室日益冷淡,及至后来幽王遇难之际也无人营救。

“周幽王用褒姒废太子,立褒姒子为適(同“嫡”),数欺诸侯,诸侯叛之。”——《史记·秦本纪》

逃到申国的废太子宜臼对父王和褒姒大为怨恨,为争了夺王位,他和舅舅申侯决定反叛。幽王九年,申侯联合缯国、许国及犬戎拥立外甥宜臼为“天王”,这就是后来的周平王。

“幽王九年,申侯聘西戎及缯。”——《今本竹书纪年》

“先是,申侯、鲁(“鲁”当为“曾”之误写)侯及许文公立平王于申,以本太子,故称天王。”——《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正义引《汲冢竹书纪年》

幽王得知儿子在申国“另立中央”之后,勃然大怒,为彰显自己“周天子”的合法地位,立即在太室山举行会盟,而后兴师伐申。战争初期,“王师”似乎很占优势,一路长驱直入包围了申国的国都,然而就在此时,申国的盟友缯国与犬戎赶来,给了王师背后一刀,王师随即大败,申、缯、犬戎趁机反攻幽王,最终将幽王、伯盘杀死于骊山之下,褒姒则被掳走,不知所踪。

“幽王起师,围平王于西申,申人弗畀。缯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盘乃灭。”—— 清华简《系年》

“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姒。”——又《史记·周本纪》:

幽王死后,他的旧臣在携地扶立王子余臣为王,史称周携王。

“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携。”——《古本竹书纪年》

“邦君、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携,是携王。”——清华简《系年》

此时的周朝遂出现了“二王并立”的局面。从法统和正义性上来说,携王即位对平王政权无疑是个巨大打击,毕竟平王背着“弑君弑父”的罪名,倘若携王站稳脚跟,树起威信,号召天下诸侯举兵“讨逆”,平王政权也就灰飞烟灭了。为了扭转这种不利形势,平王首先将“弑君”的罪名推到犬戎头上,然后使用各种手段收买周边的诸侯以获取支持,其中晋文侯被赐予大片土地;郑武公与申侯联姻,同时得到世袭司徒之职;卫武公爵位得到提升;秦襄公则被册封为诸侯,同时得到周室的“龙兴之地”作为封土。

2.jpeg


“赐秦、晋以岐、邠之地。”——《今本竹书纪年》

“平王以(郑)武公为司徒,世有其职。”—— 《绎史·周室东迁》

“武公十年,娶申侯女为夫人。”—— 《史记·郑世家》

“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 ——《史记·秦本纪》

“周平王命武公为公。”——《史记·卫康叔世家》

于是最初对“二王并立”持观望态度的晋、郑、卫、秦四路诸侯便倒向了平王,而被平王冠以“弑君”罪名的犬戎出于报复,则将岐、邠之地占领,未几,晋、秦两国出兵将犬戎击退,并按当初和平王的交易将土地瓜分。失去岐周故地的平王只能在晋、秦、郑三国的护送下迁都于成周,也就是雒邑。又过了几年,晋文侯出于扩张领土和巩固自身利益的目的,乃率兵消灭携王政权,确立了周平王“天下独尊”的地位。

“立廿又一年,晋文侯仇乃杀携王于携。”——清华简”《系年》

“二十一年,携王为晋文公所杀。”——《古本竹书纪年》

周王室长达二十余年的内战至此算是结束了,周平王也如愿以偿地成为了“天下共主”,然而他的身上却如何也洗不掉“弑君弑父”的罪责,诸侯们虽然未对平王明确表示反对,但私下都对他极为不齿,天子威信由是扫地殆尽。各诸侯国自此各行其是,各修其政,对周王不再理会。而王室东迁后又常为大诸侯所挟制,周王虽尽力改变此境况,但都不能奏效,甚至出现了“周郑交质”的局面。较为亲近王室的申国和虢国相继被楚、晋灭掉之后,王室愈加衰落。此后齐桓公、晋文公等虽打着“尊王”的旗号称霸,但实际上对周天子并不那么尊敬,晋文公甚至召周襄王来参加“践土之盟”(《春秋》乃曲笔作“天王狩河阳”)。到了战国时代,各大诸侯相继称王,周王的地位更加卑下。最终,日渐陵夷的周王朝终于在公元前256年为秦所灭。

而随着周王室的逐渐式微,齐、晋、宋、楚、秦、吴、越等实力较强的诸侯国逐渐继起称霸(楚、吴、越三国国君甚至称王),其中在“二王并立”期间攫取巨大政治利益和大片领土的晋国实力最强,称霸中原百余年。周天子无力制约这些大国,遂授他们以“方伯”称号,承认其的“霸主”地位,于是乎“政由方伯”。

而从长远来看,在两周之间的乱局中获利最大者便是秦襄公了。他不仅得到了梦寐以求的诸侯头衔,还得到了周室发家的地方岐丰之地。虽然平王当初封给他“岐丰之地”近乎打白条(那些地方尚被犬戎占领),但是经过数代秦国国君的努力,这些地方最终完全被秦国所占领,犬戎也被消灭。站稳脚跟的秦国开始四处扩张,至秦穆公时称霸于西方。公元前356年秦孝公商鞅变法后,秦国愈发富强,逐渐走上了统一天下之路。在秦襄公立国五百多年后,秦国的第33代国君秦王政——也就是秦始皇,最终扫平六国,一统天下,历史也翻开了新的一页。

来源:搜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11-21 09:5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