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今年以来,在扩大有效投资、助力稳住经济大盘中发挥了积极作用。9月26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召开以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主题的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基础设施整体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有力地支撑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成果可感可知
从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南水北调东中线等重大工程竣工投运,到“县县通公路”“村村通宽带”,基础设施建设成果可感可知。国家发改委基础设施发展司司长郑剑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交通、能源、水利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设施网络化水平不断提高。到2021年底,中国综合交通网总里程突破600万公里,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84.3万公里,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5481万公里,分别相当于10年前的1.3倍、1.7倍和3.7倍,高铁、高速公路、电网、4G网络规模等长期稳居世界第一。
服务质量能力持续提升。高速铁路对百万人口以上城市覆盖率超过95%,高速公路对20万以上人口城市覆盖率超过98%,民用运输机场覆盖92%左右的地级市,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实现通硬化路、通宽带、直接通邮,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高到84%左右,4G、5G用户普及率达到87%左右。
创新驱动能力显著增强。全球第一条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线路“京沪干线”建成,全球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输送距离最远的吉泉±11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顺利投产,中国天眼、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上海光源等实现世界领跑。
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前景向好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一头连着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一头连着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对优化投资结构、以高质量供给创造新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家发展改革委创新和高技术发展司副司长张志华说,在社会各界的共同推动下,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总体可以概括为三个“加快”。
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升级。从网络设施看,移动通信从“4G并跑”到“5G引领”,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加快应用,网络规模和应用水平全球领先;从空间设施看,已初步建成卫星遥感、卫星通信广播、北斗导航定位三大系统构成的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体系,具备连续稳定的业务服务能力。
融合基础设施加快布局。立体智能交通体系加速构建,无人码头、自动驾驶等交通运输新形态不断涌现,90%以上机场实现“无纸化”便捷出行,智慧设施正在进入千行百业。
创新基础设施加快优化。中国已经建成体系较为完备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建设的77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32个已建成运行,部分设施迈入全球第一方阵。
“‘十四五’乃至未来较长一段时期,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前景持续向好。”张志华说,今年以来,国务院出台支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关政策,都将新型基础设施纳入支持重点。随着这些政策的落地,一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将加快启动实施,为稳定投资、扩大内需发挥积极作用。
“东数西算”工程初见成效
目前,8个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建设方案均进入深化实施阶段,起步区新开工数据中心项目达到60余个,新建数据中心规模超过110万标准机架,项目总投资超过4000亿元,算力集聚效应初步显现。特别是西部地区数据中心占比稳步提高,全国算力结构逐步优化。
据介绍,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方面,充分运用中央预算内投资、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地方政府专项债等,支持国家算力枢纽和数据中心集群建设。同时,鼓励和支持各地出台电力、网络、用水、用能等方面的配套政策,特别是在绿色能源使用方面大胆探索、创新方式,保障国家算力枢纽顺利建设。
尽管面临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 “一带一路”沿线的基础设施建设最近两年仍然保持稳步向前态势,相关资金需求一直保持在高位。其中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是,新基建越来越成为扩大有效投资的方式,同时也是塑造绿色化、数字化等领域话语权的重要抓手。
数据显示,几乎所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发展指数2021年都实现同比正增长,基建项目投资需求也随之明显增加。2013至2021年,中国稳步加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累计直接投资1613亿美元。而从对相关投资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比例以及其中基础设施领域投资的占比来看,这方面的投资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基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绿色化和数字化发展的长期趋势以及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成为扩大“一带一路”沿线基建投资的重点着力领域之一,而且更易实现较好效益。
第一,新基建涉及新能源设施以及数字化设施等,符合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对设施联通的要求。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整体上技术水平相对薄弱,在全球价值链中主要还处于相对低端的环节。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需要推动沿线国家提升技术水平和实现产业升级,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这些都离不开对新基建的投资。
第二,低碳化和数字化发展都将是一个漫长的演进过程,新基建利在长远,相关项目需求将长期持续存在。
第三,数字技术可以将基础设施价值辐射至更大范围。随着用户数量增长,数字经济的边际成本不断下降,产出的边际价值不断增长,更易实现规模效应,新基建将以更高效率和更低成本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这些也意味着新基建具有较大的有效投资空间,有助于满足甚至扩大“一带一路”基建的资金需求,加速推进“一带一路”设施联通。
最近几年,西方相继推出“蓝点网络”、“B3W”计划、 “全球门户”和“印太经济框架”等,这些五花八门的“倡议”“方案”有的直接聚焦基建,有的将基建作为重要着力领域,都将“一带一路”作为针对目标。西方不断标榜所谓的高标准,试图与中国展开基础设施建设的标准之争,抢占基建尤其新基建领域的规则话语权。在当下绿色化与数字化共同演进的时代,为推动“一带一路”设施联通持续高质量发展,尤其需要夯实“一带一路”新基建相关规则标准的“软联通”,创造稳定可靠的规则制度环境。
在“一带一路”新基建领域,中国的优势领域包括特高压、5G等。在部分优势领域, “中国标准”已经或正在成为世界标准。比如,国家电网公司主导突破了高难度的特高压输电技术;中国的换流阀等特高压核心设备也有效应用于电力互联互通领域。由此,中国成为率先建立特高压完整技术标准体系的国家。在国际电力标准制定过程中,中国起到愈加重要的作用。
类似的,中国声明5G标准必要专利数量排名世界第一。中国的5G技术领先并且5G设备覆盖众多国家地区,这有助于提升中国在5G标准制定中的作用。面对部分国家在5G领域对中国的无理打压,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5G建设却正处在加速推进中,这有助于加强发展中国家在信息领域的互联互通。
中国需要进一步夯实并发展更多新基建优势领域,在此基础上加大中国在相关国际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为“一带一路”设施联通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根据 一带一路网等采编【版權所有,文章觀點不代表華發網官方立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