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872|回复: 0

叩问千年敦煌的变与不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8-20 06:49: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走过1.6公里长的莫高窟,相当于走过千年历史。”

手臂从南到北一比划,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唠家常般讲起这里的前世今生:公元366年始建,营造时间持续1000多年,之后陷入近400年无人管理的境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大力支持敦煌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近年取得的成就和关注与日俱增……

日前,跟随国家文物局组织的“千年敦煌绘新卷”主题宣传活动,记者穿大漠、访专家、看成果,实地感悟文化遗产地的变迁与恒久。

手段在变,保护不变

走进莫高窟第55窟,高挑的空间被三层脚手架分隔开,六七名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技术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面壁”作业。窟内正在进行壁画保护修复工作。

提起莫高窟,人们总关心:文物安好吗?

对于这个问题,壁画修复师毛嘉民用最温柔的手回答——屏住呼吸,轻捏洗耳球吹去壁画浮尘,沿壁画裂缝注射渗透黏结剂,回贴颜料层,最后拿棉球滚压表面。如此精细操作,只针对硬币大小的一方起甲壁画。

“这是我们的战场。”毛嘉民言简意赅。

6c36045064944d6f84dc0c5b5935a704.jpeg 75b83fe7ba7f4053b8172aaa310833dd.jpeg

第55窟修复现场。新华社记者徐壮摄

娴熟的技艺来自数十年的科研与实践,是敦煌研究院作为国家古代壁画和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看家本领之一,相关技术也被运用在200多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中。

如今,在毛嘉民和同事们毫厘必较的呵护下,已有86个洞窟完成整体保护修缮,“病势”趋稳,文物安然。

“二氧化碳浓度超标,331窟告警。”

敦煌石窟监测中心主任王小伟面前的大屏幕上,红字格外醒目。此时,系统已提示前方工作人员带离游客,临时关闭洞窟。

在敦煌,文物保护是一个动态过程。从洞窟环境到气象指标,可能影响文物的因素,都被各种传感器实时监测、及时反馈。

2022年,在莫高窟监测预警系统的基础上,敦煌研究院开始实施甘肃省石窟寺监测预警系统(第一期)项目,将研究院所辖6处石窟寺的监测预警工作整合。很快,1400多公里外的麦积山石窟也将得到全天候“照料”。

研究在变,坚守不变

大漠之中的敦煌,绿色是稀少的颜色。

进入莫高窟景区,迎面而来却是一棵棵绿荫如云的树。

敦煌研究院副院长郭青林介绍,常书鸿等第一代莫高窟人,来到这里后就把植树当作一件重要工作。

敦煌研究院的前身“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之时,对莫高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艺术领域。而现在,敦煌研究已蔚为大观。

在国内首个文物保护领域多场耦合实验室,4块覆盖着厚厚冰雪的土方吸引了记者们的注意。雨雪风霜是实验室的模拟对象,从莫高窟等地取来的土石将经受各种气象条件,以揭示石窟寺风化的奥秘。



多场耦合实验室一角。新华社记者徐壮摄


黯淡的壁画,经过多光谱分析技术调查,模拟还原了绘制时的鲜艳色彩;散落世界各地的敦煌藏经洞文献,通过敦煌遗书数据库建设,逐步实现数字化回归……科技,让敦煌的研究人员有了得力的助手。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代代人努力下,《敦煌石窟全集·第二卷·莫高窟第256、257、259窟考古报告》目前已进入出版阶段,计划年内正式出版。

形式在变,弘扬不变

前往莫高窟的游客,第一站都是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穹顶上,球幕电影《梦幻佛宫》全景式环绕,壁画与佛像细节一览无余。

支撑这一沉浸式体验的,是洞窟的数字化保护工作。

第351窟内,第四代壁画高保真自动拍摄设备正在对壁画进行分区域采集成像,400多平方米的壁画需要采集三四个月。

在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图像处理人员年海丽耐心拼接着数字采集来的照片。像她这样的熟手,一天也只能拼接20张左右,而一幅壁画,往往有数千张照片。


经过30多年“数字敦煌”建设,敦煌研究院已完成莫高窟290个洞窟的高精度采集、162个洞窟的全景漫游节目制作和7处大遗址的三维重建。

流传千年的文化瑰宝,如今的品味方式太多:线上,“数字敦煌”随时可观赏,“数字藏经洞”和“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助力数字资源活化利用;线下,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复原出8个精美洞窟,莫高窟文创涵盖衣食住玩等品类……千年的文物,不断“活”起来。

人在变,向往不变

清晨,金色的朝阳照亮莫高窟,一辆辆大巴满载游客而来,整个窟区仿佛“醒”了过来。

“敦煌热”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据统计,今年游客比2019年增加30%以上。在严格限定游客承载量前提下,莫高窟积极探索游客参观模式,推出莫高窟虚拟体验“飞天专线”和“敦煌建筑专线”,推出“应急票”满足更多游客参观需求。

向往敦煌的不仅有游客。明年即将迎来建院80周年的敦煌研究院,职工数已从初建时的10多人发展为1528人,是我国管理世界文化遗产数量最多、跨区域范围最广的文博管理机构,也是国内外最大的敦煌学研究实体。

“过去,我们主要研究敦煌文化‘是什么’,这基本搞清了;但在敦煌文化‘为什么’上,还有很多可以研究。”苏伯民微笑着说,“研究基础很好,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我们对莫高窟目前的状况很有信心。”

来源:新华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11-21 03:1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