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是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10周年。为全面介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内涵和生动实践,增进国际社会了解和理解,凝聚广泛共识,更好与各国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天发布《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倡议与行动》白皮书。
白皮书由前言、正文和结束语3部分组成,共约2.2万字。其中,正文包括5个部分:一、人类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二、解答时代之问,描绘未来愿景;三、扎根深厚历史文化土壤;四、既有目标方向,也有实现路径;五、中国既是倡导者也是行动派。
“世界历史发展到21世纪,人类日益打破地理、民族、文化的界限,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形成利益交融、安危与共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部长王毅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近年来我们虽然遭受了贸易战、新冠疫情、地缘危机的困扰,但全球化大潮仍然在曲折中奔腾向前,世界经济的大海没有也不会退回到孤立的湖泊河流。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丛亮表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已经深入人心,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以及新领域合作取得显著进展,已经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
丛亮说,按照习近平主席“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等重要宣示精神,我们坚持把绿色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底色,在政策体系方面,出台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及生态环保、能源合作、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等政策文件;在伙伴关系方面,发起“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实施绿色丝路使者等合作计划;在务实合作方面,中资企业参与投资建设哈萨克斯坦札纳塔斯风力发电等一大批清洁能源项目,在建设肯尼亚蒙内铁路等项目时修建动物通道等设施,为共建国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将继续与共建国家深化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更好保护环境、促进发展、造福人民。重点有3个方面:一是全面夯实绿色发展合作基础,推动绿色丝绸之路建设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深入对接,推进重大合作项目落实见效;二是大力拓展绿色发展合作空间,完善‘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等平台,围绕基建、能源、交通、金融、科技、标准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等重点领域,共谋绿色发展;三是持续强化绿色发展能力建设,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作为长久之策,提高对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支持力度,帮助共建国家不断提高绿色发展内生动力”。
“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中国将进一步加大对全球发展合作的资源投入,为加速落实联合国2030年议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贡献。”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副署长赵峰涛说,中方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实施了6000多个民生项目,有效提升了当地可持续发展能力。杂交水稻远播五大洲近70国,菌草技术在100多个国家落地生根,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在30多个国家建成运行,减贫示范合作项目让贫困农村走上了致富之路。
“‘要想富,先修路’,是中国减贫经验的重要方面,强化互联互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点方向。10年来,倡议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带动4000万人摆脱贫困。中巴经济走廊亮点纷呈,埃塞俄比亚拥有了东非第一条高速公路,马尔代夫跨海大桥让天堑变通途,圆了当地民众百年之梦。”赵峰涛说,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宣布整合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并增资至40亿美元。在倡议框架下,中方金融机构提供了100亿美元的专项资金;高质量共建全球发展项目库,汇集了突破200个项目,为推动全球减贫事业注入了强劲动力,“中国注重授人以渔,通过教育培训、智库交流,向其他发展中国家分享中国式现代化的减贫经验,先后为160多个国家培养了近2000万名发展人才,特别是聚焦职业教育的‘鲁班工坊’,在20多个国
贫困是国际公认的“无声的危机”和人类的天敌,消除贫困是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首要目标。共建“一带一路”十年,始终把减贫作为重要方向,本着开放包容精神与共建国家共同努力,通过国际合作凸显强大的减贫功能,铺就“减贫之路”“增长之路”,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突出贡献。十年再出发,“一带一路”全球减贫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最大公约数,培育共建各国发展新动能,不断推动全球发展倡议落地生根,共同为全球发展铺就和平发展的绝美画卷。
保障粮食安全筑牢减贫基石。十年来,中国与共建国家强化农业合作,建立“一带一路”农业合作机制,有效提升了区域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搭建的“一带一路”农业合作交流平台促进了农业合作和中国对外农业援助,在农业技术、农业物资等方面提供的大量支持,直接促进了相关国家农业生产抗自然灾害能力和稳产高产能力。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投资带动了地区就业和脱贫,增强了区域贫困人口获取粮食和应对粮食危机的能力。国内外智库研究报告表明,中国在非洲的企业85%以上雇员实现了本地化,有效带动了当地人口脱贫,直接增强了相关国家贫困人口应对粮食危机的能力。
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减贫根基。共建“一带一路”通过产业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为项目所在国创造了大量公共就业岗位,对相关国家的减贫事业具有积极作用。世界银行研究结果表明,若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全部落实,到2030年,每年将有望为全球产生1.6万亿美元的收益,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3%。2015年至2030年,760万人将因此摆脱绝对贫困,3200万人将摆脱中度贫困。
贸易畅通提升减贫活力。2022年,我国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2.07万亿美元,较2013年翻了一番。丝路电商充分发挥中国在电子商务技术应用、模式创新和市场规模等方面的优势,推动中国与共建国家贸易持续增长,为各国人民增加收入提供了坚实保障。“一带一路”充分挖掘出贸易潜力,构建公平公正的全球贸易体系,在加速推进共建国家融入经济全球化贸易分工的同时直接带动各国经济增长,推动减贫取得显著成效。
教育文化合作增添减贫可持续性。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人口结构偏向年轻化,广大人民特别是年轻人主观上有着强烈的职业发展诉求,但部分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较低,需要更多职业培训项目。以非洲国家为例,非洲人口中15岁以下的人口占比达40%,30岁以下的人口占比高达70%。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框架下,一批涉及铁路、自动化、机械、新能源的鲁班工坊在非洲落地生根,加快技术技能人才培训。2023年8月,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五次会晤期间举办中非领导人对话会。会后,中方发布《中非人才培养合作计划》,提出了培养现代化治理人才、培养经济社会发展人才、培养科教创新人才、培养改善民生福祉人才,进一步推动中非“实施能力建设行动”,支撑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为减贫提供人才保障。
“一带一路”为分享中国减贫经验提供渠道保障。中国生动的减贫实践孕育了丰富的减贫经验,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中国方案。2022年6月,中国政府推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四次会晤期间举办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成立了国际民间减贫合作网络,积极筹建了全球减贫与发展伙伴联盟,邀请相关国际组织、政府机构、智库、社会组织和致力于促进全球减贫的企业等多元主体参与,推动减贫平行经验分享。“中国-东亚扶贫示范合作项目”在柬埔寨、老挝、缅甸等“一带一路”重点国家介绍“整村推进”减贫经验,分享中国“精准扶贫”路径,制定了完善公共设施、精准脱贫等行之有效的做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全球发展倡议为“一带一路”减贫提供思路保障。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把“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确定为首要目标。全球发展倡议将减贫摆在重点合作领域,契合了国际社会对消除贫困的迫切期待,顺应了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全球发展倡议着眼全球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将减贫作为首要重点合作领域,为推动和促进全球发展指明了方向。目前,全球发展倡议得到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支持,70多国加入“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近200个务实合作项目被纳入全球发展倡议项目库。
根据 一带一路网等采编【版權所有,文章觀點不代表華發網官方立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