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973|回复: 0

“世纪大旱”席卷北半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10 09:03: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华社北京6月10日电特稿:“世纪大旱”席卷北半球

新华社记者

德国、法国、英国、美国、中国……2011年上半年,一场罕见的大旱席卷北半球多个国家和地区,人们的生活和工农业生产都受到严重影响。大旱过去后,部分国家又发生洪涝灾害。这场罕见的气候灾难成因何在?人类应该如何应对类似的极端气候灾难?

“世纪大旱”席卷北半球

本月8日,世界气象组织在日内瓦发表公报说,从今年1月至5月,欧洲大部分地区遭遇持续干旱。特别是2月至5月这4个月的总降水量,相当于1951年至2000年半个世纪同期平均值的40%至80%,西欧和中欧部分地区甚至不到40%。

许多国家的旱情创造了历史记录:在瑞士,2011年是1864年以来最干旱的10个年份之一;在法国,今年1月至4月是1975年以来最干旱的月份;在德国,今年春季是一个世纪以来最干旱的春季,大部分河流的水位降至世纪最低点;在英国西南部,今年3月是1953年以来最干旱的3月。

干旱带来的损失是惨重的。在欧洲中部和西部,因为降水减少加上平均气温升高、土壤蒸发增加,造成严重的季节性水资源失衡。世界气象组织称,中、西欧的农作物生长状况远差于平常年份;莱茵河水位降低已影响了航运;荷兰、德国、英国等国,森林火灾的危险达到最高;法国26个省宣布限制用水。

美国旱情同样严重。今年春季以来,美国中部和西部、南部有9个州的大部分地区遭遇20年至50年一遇的“极端干旱”,得克萨斯州和路易斯安那州小部分区域遭遇了50年至100年一遇、最严重级别的“异常干旱”。这次持续时间很长的旱情不仅使农业减产,也加剧了森林火灾的风险。

在东北亚,干旱也并非个别现象。在中国,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遭遇了百年一遇的大面积干旱。在朝鲜半岛,朝中社说,今年以来朝鲜全境持续干旱,降水量是1977年以来最少的,对农业生产带来负面影响。

气候异常是大旱主因

什么因素导致了北半球如此罕见的干旱?对此专家们普遍认为,罕见旱情的背后,是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发生的“拉尼娜现象”等异常状况。

世界气象组织5月23日在日内瓦发表的公报显示,去年年底到今年春季发生的“拉尼娜现象”,引发了世界一些地区的气候紊乱、旱涝异常。

“拉尼娜现象”又称“反厄尔尼诺现象”,指太平洋中部和东部海水异常变冷,导致太平洋上空的湿润空气压力偏低。“厄尔尼诺现象”则表示这部分海水异常变暖。本次“拉尼娜现象”始于去年7月中旬,今年1月达到顶点,2月开始减弱,5月才进入消退阶段。

科学家认为,从太平洋中部和东部的海水温度变化来看,这次“拉尼娜现象”强度中等,但从海平面气压、风力、云量变化等大气条件看,这是一个世纪以来最强的“拉尼娜现象”之一。

罕见强度的“拉尼娜现象”,往往伴随全球性气候异常。以美国中部和西南部为例,主要表现为气温高于以往、降雨减少。对于东亚地区,主要表现为大陆上空存在稳定的高气压带,太平洋上空的湿润气流不能流向大陆带来降雨。一旦“拉尼娜现象”减弱,太平洋海水温度上升,其上空的湿润空气压力增大,又会给大陆带来丰沛降水,甚至造成所谓“旱涝急变”。

对于欧洲的干旱,世界气象组织解释说,今年春季西欧和中欧上空也存在一个罕见的稳定高气压带,阻止了北大西洋上空的湿润气流给欧洲大陆带来降雨。目前,欧洲的干旱还没有完全缓解。

在更广泛的背景下,“拉尼娜现象”和“厄尔尼诺现象”频繁相继发生,飓风、干旱、洪涝等灾害性天气发生频率增加,破坏力加剧,是全球变暖的一个重要标志。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早已确认,20世纪中期以来全球平均气温的升高,很可能由人类活动导致二氧化碳排放增多所致。

水利设施是“抗旱功臣”

水库、大坝等水利设施,在罕见干旱中扮演什么角色?是否如同某些人想象的那样,推动了干旱的形成?对此,专家们给出了清楚的答案:这次干旱并非个别现象,而波及了欧洲、亚洲和北美洲的多个国家。水利设施不仅不是干旱的“罪魁祸首”,相反,是减缓干旱、洪涝等极端天气造成灾害的“功臣”。

水库等水利设施可能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影响局部气候,这并非秘密,但在广大区域内其影响微乎其微。1991年建成的巴西伊泰普水电站,是世界第二大水电站,科学家2005年发表在《气候变化》杂志上的研究成果指出,该水库对周边降水没有产生明显影响。

而中国的三峡大坝一直是科学界的关注对象。早在2005年,美国能源部下属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诺曼·米勒等人就在《地球物理研究快报》上发表文章指出,三峡蓄水后,离开库区的下沉湿润气流“没有净变化”。这意味着库区下游的降水不会受到影响。

持类似观点的是美国田纳西理工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副教授费萨尔·侯赛因。他对新华社记者表示,水库或大坝本身对局部气候特别是降水的影响极其微小。

乌克兰敖德萨水文气象研究所所长纳塔莉亚·柳博达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从理论上,水库只能轻微影响小范围的气候,不会造成大部分地区的气候异常,所以三峡水库不可能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的主要原因。

实际上,通过合理分配水库库容、调节河流流量,水利设施不仅是“抗旱功臣”,在旱涝急剧变化、洪涝灾害发生时也具有防洪功能。柳博达说,像三峡这样的人工水库不但不会造成干旱,反而可以通过开闸放水、增加河流水量缓解旱情的危害。

许多国家都已认识到,通过新建、改建水利设施,以及改善它们的运行,可以减缓可预见未来的极端气候灾害。以美国为例,美国内政部今年4月发表的报告指出,为应对未来西部水资源短缺,他们计划对胡佛大坝进行改造。(完)(综合新华社驻华盛顿记者任海军、驻基辅报道员阿廖娜、北京记者陈勇报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5-1-9 09:3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