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新村“搬得进、稳得住、能致富” 本报记者 汪晓东 王汉超 任姗姗《 人民日报 》( 2012年01月14日 01 版)
2011年6月7日,河南淅川县周沟村205户924位村民挥别自己生活多年的故土,移民到了50多公里外的邓州市白牛乡。白牛乡也由此多了一个“周沟社区”。如今,他们的生活过得怎么样?在新的“周沟”过第一个春节,感觉如何?今年1月13日,我们来到这里走访。
“楼上楼下,电视电话呀,有了这样的新家,以后哪儿也不去了。”82岁的王同秀老人一说到新家,脸上就泛起了红光。“舍小家,顾大家,大家也是咱的家呀!再说国家也没让咱吃亏。以前住的土坯房四面漏风,现在这两层楼,又气派,又结实。有人问我春节回不回去看看,我说不回啦,这里就是我家,白牛就是我家。”
邓州市副市长赵显三介绍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动迁库区移民16.2万人,邓州市安置3万多人,占到近1/5,是河南省第一安置大县,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安置外迁移民数量最多的县级市。
走进周沟社区,小学、幼儿园、篮球场、警务室、远程教育室、党员活动室等一应俱全。社区居委会的大院前,正在修建一个大广场,建好之后,还要安置一些健身器材。
黄胜俊以前是个小老板,经营了一家酒店,有一定积蓄,而且朋友多,见识广。这不,一搬到这里,他就和邻村一个养鸡大户交上了朋友,还跟他学起了养殖。现在他有了新的想法:“我准备投资五六十万元,建个大型养鸡场,而且鸡棚是全自动的哩。”
白娜是个孤儿,一直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2011年夏天,她初中毕业,乡里通过团市委为她争取到一个去郑州百年农工子弟职业学校读书的机会,不仅学费、生活费全免,每年还有1500元的助学金,毕业还管就业。“开学以来,都已经发了3件羽绒服了!”她觉得自己很幸运。
刘占海的家是一栋三上三下的楼房,他把自己的家,布置成了一个社区文化中心。酷爱文艺的他,常带着家人到四里八乡流动演出,每个月能挣六七千元。他在家还开了个文化茶馆,免费请大家喝茶看书赏节目。
房屋维修队、干部“连心卡”、农技指导员……说起这些,乡亲们很动情。2011年夏天,乡里请来医生给大伙儿体检义诊,并为每个人建立了健康档案,还发放了“防暑大礼包”。9月,乡里又组织移民子弟与本地的孩子开展“手拉手”活动,大家还互赠了礼物。
“关键是要‘搬得进、稳得住、能致富’。”白牛乡党委书记李芳说。乡里引进了一个生物有机肥料项目,一下就能解决80到100人的就业,最近就要在社区居民中选出10名中层管理人员。前一阵,新当选的社区党支部书记白新国,带着部分乡亲到邻村参观学习花卉种植、蜈蚣养殖、木耳菌种培育。“就是希望大家抓紧安顿下来,更要尽快富裕起来。”这也是我们记者真心的祝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