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乐施会(微博)日前发布了一项对全球17个国家共计1.6万多成年人的调查结果。结果显示,在全球600多种不同食物中,意大利面最受喜爱,中国菜仅居第八。
中国菜源远流长,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是中华文明的代表。而意大利面的历史相对要晚得多,有学者认为,它是中国面条的后裔,是马可·波罗将其传向西方,但也有学者认为,公元7世纪意大利人已开始吃面,属本位文化,可即使如此,根据考古发现,中国人早在4000年前即已用小米制作面条,可见,从文化积淀上看,中国菜更为深厚。
可为什么意大利面却能后来居上呢?除了口味、宣传、生产工艺等因素之外,我们是否应有更深的反省?
为此,《北京晨报(微博)》记者专访了鸭胡传人艾广富先生和特级厨师冯鹏,他们不仅有丰富的中国菜烹制经验,且都有海外工作经历,对中餐、西餐之间的差异及世界餐饮市场,有较深入的了解。
调查有失偏颇
对于这个调查结果,冯鹏认为存有瑕疵。因为意大利面是单品,而中国菜是菜系,两者无法简单对比,这就如包子的知名度可能比某个菜系更高一样,但并不能因此认为包子比这个菜系所有的菜更好吃。
在乐施会给出的榜单中,中国菜虽名列第八,却是所有菜系中排名最高的,甚至比意大利菜的排名还靠前一位。
这个榜调查的是普通食客,而非专业厨师,对大众来说,他们更了解鱼香肉丝的味道,而对满汉全席的味儿,就未必熟悉了。所以,对这个调查结果不必太认真。冯鹏对麦当劳、肯德基排在百名之外并不感到意外,它们毕竟是快餐,有点像中餐的盒饭,人人都吃,但喜欢的人不多。
冯鹏认为中国菜排名靠后,也有东西方口味差异的问题。比如酱油,西方食客很难接受,西餐虽也是咸、鲜、酸口为主,但除了咸口和我们接近外,鲜与酸都有本质不同。中餐的酸,以醋为主,西餐则以柠檬为主,西餐也有醋,但都是红醋、黑醋,类型迥异。
口味差距短期很难改变,这会影响中国菜的排名。冯鹏说。
中国菜口味的短处何在
那么,中国菜口味是不是也有不够国际化的地方呢?在一些专业杂志中武汉电影票团购,国外美食家对中国菜油大、味重颇有微词。
对此,艾广富表示不能认同,因为绝大多数西餐用油更多,热量更大。冯鹏认为,国外食客的误解,仍然是口味差异造成的,他们不习惯中餐的素油,如果黄油用多了,他们就感觉不出来,同样的道理,中国食客习惯素油,接受不了黄油,如果水煮鱼用黄油来做,恐怕我们谁也受不了。
冯鹏表示,中国菜用油多的只是几个菜系而已,也有许多菜用油很少,比如粥品、海鲜等,关键是国外食客不了解。在绝大多数国外食客眼中,中国菜就是煎炒烹炸,他们不知道中餐的品种如此丰富。
当然钛板,西餐在某些方面也有独到之处,以烤肉为例,讲究原汁原味,特别注重原材料的质量,相比之下,中餐的烤肉香料味太重,对于专业人员来说,吃一次,一星期都不再想了,因为被香料腻住了。冯鹏说。
为什么世界误读了中国菜
中国菜种类异常丰富,几乎无所不包,可为什么国外食客却不知道呢?艾广富认为,这与海外的中餐馆息息相关,它们整体档次偏低,无法真实地传达出中国菜的味道。
艾广富曾在许多国家工作过,他发现,在国外大城市中,中餐馆数量遥遥领先,但千人一面,缺乏特色。以希腊为例,旅游区附近的中餐馆都是118道菜,但制作太简单,竟然把宫保做成系列,从宫保虾、宫保鸡、宫保羊、宫保牛一直到宫保斋(素菜),厨师只用配个酱汁,几道菜都用它,味道没任何差别,看上去菜品多,其实就是几种酱汁,不到10种原材料,这让外国食客怎么喜欢?
在国际知名的几家餐馆榜单中,中餐很少上榜,相比之下,日餐馆、韩餐馆却是榜上常客。难怪《纽约时报》曾评论说,中餐馆虽多,却难以影响风尚。
从一个细节中可以看出中国菜被误读的现状,即:在国外,影响最大的中国菜居然是两道家常菜:宫保鸡丁和鱼香肉丝,而且都变了味。
冯鹏认为:意大利面胜出,在于它是意大利菜的代表,可谁能代表中国菜?恐怕中国人自己都说不出来。如果只能靠宫保鸡丁和鱼香肉丝来代表,那么排名靠后,在所难免。
太急让中国菜失去了未来
其实,不仅是海外中餐馆多委身于中低端市场,国内中餐真正形成品牌的企业也不多。
冯鹏表示,关键是国人生活节奏太快,中餐竞争压力太大,国外一个餐馆能开几百年,永远只卖几道菜,他们不需创新,只专注在单一菜品上,所以能精益求精,相比之下,中餐馆每半年至少要换一次菜单,更新菜品至少三分之一,市场逼着厨师创新,他们根本没有时间钻研透一道菜,其结果,必然是千菜一味。
中国菜千人一面其实不奇怪,今天我们的城市不也是千人一面吗?我们的报纸不也是千人一面吗?市场过度竞争,企业压力太大,所以有什么新动向,大家一哄而上。而消费者也让人寒心,你原材料讲究,他就抱怨:在别的地方20元就能吃到的味,你怎么要100元?在这点上,高收入人群的意识和低收入人群高度一致,我们还没形成一个不接受垃圾食品的消费群体,所以厨师没法考虑精工细作,只能考虑在滋味差不多的前提下,怎么把成本降下来。冯鹏认为,太急功近利,正让中国菜失去未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