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不但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明,博大精深的文化,还创造了灿若群星的神仙。光姜子牙那一回一口气就封了好几百个,后来历朝历代又封的,更不在少数。老百姓也自奉一些,如水利专家李冰,纺织专家黄道婆等。佛教的神也不在少数:有如来、弥勒等佛,有观音、文殊、普贤等菩萨,有八大金刚,大罗汉有十八个,小罗汉有五百。所以中国到底有多少神仙,恐怕要找一些专家好好统计一下,老百姓是绝对记不住那么多的。其实,现在最受追捧,粉丝最多的神仙,也就两个: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和威风凛凛的关公。其原因,大概是因为现在他们管的都是民生问题:观音不但救苦救难,还是送子观音,管人家不孕不育;关老爷呢,当财神,帮人理财:如果你多财善贾,可以帮你上福布斯;如果你诚实劳动,也可以保佑你弄一个小康。
其实,这些工作任务都是后来调动的,和他们原来主管的工作并不一样。
先说观音吧,他来自印度,原来是个男的,叫观世音,也叫观自在菩萨。《悲华经》上说:"有转轮圣王,Vivi小教授,名无诤念。王有四子,第一王子名不眩,即观世音菩萨。"既是王子,当然是个男子。他进入佛教,经过努力奋斗,成为了如来佛祖的左胁侍者,与如来的右胁侍者大势至菩萨一起在如来的领导下工作,被称为如来身边的"二胁士",也有把他们三个合称"弥陀三圣"的。也就是说,他是如来的重要助手,具体任务是推行教化,就是佛教里主管宣传教育的三把手。论起来,是一个地道的印度阿三。--这是对菩萨是大不敬,该入拔舌地狱。但事实就是如此。他刚来中国时,护照上的照片也是男的。比如《辞源》里面就说,"唐宋名手所绘观世音像,皆不作妇人。"也就是说,在唐宋及其以前的时代,观音是一个男的。"仅宋寿涯禅师《咏鱼篮观音》中,有'金兰茜裙'之语,后世讹传为女像。"
其实,这并不是神马"讹传",而是佛教文化要在中国推广的需要,是佛教大众化的结果。
佛教进入中国,大概是在汉朝,汉哀帝、明帝的时候。而在中国广为流传,是在北魏、南梁的时候。特别是南梁的那个皇帝萧衍,就是有名的和尚皇帝,他不但自己信佛,不近女色,不吃荤,还要求全国效仿。即使祭祀宗庙,不准再用猪牛羊三牲,要用蔬菜代替:他吃素,要祖宗神灵也吃素。还身体力行,亲自到了同泰寺,做了三天的住持和尚。
要推广佛教,首先要有机构。于是,开始修造了大量的寺院。我们从"天下名山僧占多",以及杜牧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语句中,我们就可以从中窥见当时寺院之多,建设之豪华。寺院建好了,就要招聘大批的工作人员,这就是和尚。
和尚作为佛家弟子,是佛教的工作人员和传播者。佛教的基础理论是"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要求和尚们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其最高境界,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思想上呢,要求和尚做到"三归",即"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政策上有"五戒",即"五条禁令",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食肉。"
但是,这些和尚们,却不一定能遵守这些清规戒律。我们且看一看《水浒》中的那些和尚们都是些神马货色:五台山的那个智真长老是一个只会看施主脸色的市侩;开封大相国寺的那个智清禅师和知客僧,分明就是两个官僚;鲁智深也是一个酒肉和尚;瓦罐寺的那个和尚生铁佛崔道成,不但是个凶僧,还在寺里窝藏有良家妇女;潘巧云的那个师兄,报恩寺的海阇黎,漫步深海 探访奇缘 - 转载[url]www.meilishuo.com[/url],是个淫僧。"三言两拍"中的许多和尚,都犯色戒。《醒世恒言》中的第三十九卷"汪大尹火焚宝莲寺",说的更是一件和尚集体奸淫良家妇女的事。《拍案惊奇》卷二十六"夺风情村妇捐躯,假天语幕僚断狱",也是讲的和尚师徒奸淫害人的事。可见当时的和尚不遵守清规的程度。
有时即使是大德高僧,也是很难堪破这个"色"字的。不信?那就问问叶二娘,虚竹的老爸是谁?虽然叶二娘始终不肯说,但大家后来还是知道了:是少林寺的玄慈方丈!他是少林寺的大德高僧,是不应该有私生子的。但是,他还是和叶二娘生了一个。
这些都是很使"佛面无光,山门失色"的事情。
这可以看成是"小说家言",不足为凭。可据正史记载,唐朝"敕建"的白马寺的主持,就是那个叫做怀义的和尚,他和武则天的那点事,吴亚馨性感白肌 大秀MISSHA美白新神力,嘿嘿,须不是小说家言,而是堂而皇之"宣付国史"的。
和尚们的不守清规,不但有伤风化,还严重地扰乱了社会治安。这就使佛教在中国的推广,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一些地方政府明令禁止妇女入寺烧香。林冲陪娘子去"烧还愿香",去岳庙而不去相国寺,大概就有这方面的原因。中国历史上还有几次全国性的禁止传播佛教,拆毁寺庙,驱赶和尚。《西游记》虽然是歌颂佛教的,但书中所描写的车迟国、祭赛国、灭法国等,都是毁佛灭僧的。这也是中国历史某个阶段的社会的反映。
所以,要在中国大众中,特别是在女性中推广佛教,遇到了极大的困难。于是,观音菩萨一气之下,把自己化身成了一个女的。但是,你也千万别胡思乱想,这不是为了和尚们参"欢喜佛"。而是为了在善男信女中,尤其在女性中,传播佛教文化的需要。
当然,这不是菩萨自己要变化,实在是佛教要在中国推广的需要,特别是为了在女性中推广佛教的需要。中国大德高僧们,就把菩萨重新包装。于是,观世音菩萨就成了一个"妙庄玉女"的形象,立于大雄宝殿之上,接受女信徒的膜拜。有的人家甚至在家里建立了佛堂,而家里的佛堂,供奉的当然只能是女性的菩萨。更进一步的,菩萨还进入了女人闺房、绣楼。这些进入女人闺房的观音菩萨,形象更加漂亮:头顶光环,白衣飘飘,或脚踏祥云,或端坐莲台;或手托杨柳净瓶,或手提紫竹鱼篮,那叫一个靓。靓得使人不敢直视而只能神往。
观音菩萨的化身为女性,实在是一个华丽的转身,佛教在中国得到了极大的推广,成为最普世的宗教。而在发源地印度,佛教却无可挽救地衰落了。其原因之一,大概是印度的那个观世音不肯献身的缘故吧。
特别令女性信徒感到可爱的是,菩萨的身边还有一对漂亮的小孩,就是我们平常说的金童玉女,男的叫"善财童子",女的叫"龙女"。
善财童子,据佛经记载,是福城中一位长者的儿子,因为他出生的时候,无数财宝与之俱来,所以叫"善财"。但这家伙却看破红尘,视财产如粪土,发誓修行成佛。在文殊菩萨的指点下,善财童子历访五十三位名师,经过无数次的笔试、面试,终于进入了佛界。佛经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就是关于他的的佳话。最后在普陀珞迦山拜谒观音菩萨,观音很喜欢他,就留他在身边工作。而《西游记》中,说他是为牛魔王和铁扇公主的儿子。虽然年龄小,但是一个也会放火,也要吃唐僧肉的小妖精。后来被菩萨用法力拘住,才接受了改造。但他的妈妈很不高兴,认为他做观音菩萨的童子,只不过是一个专为人家招财讲宝的的奴才,不如做一个山大王自由自在。为此,zara,她非常恼恨孙悟空。孙悟空借她的扇子用一下她都不肯,还和孙悟空打了两架。
这就是说,佛经讲的善财童子是一个从小有佛心慧根,又积极努力学习上进的好童靴。而《西游记》说的是一个被教育好的孩子。
中国人向来是"英雄不问出处"的,不但是男人,女人也一样。观音菩萨的女信徒们也不管这童子是从哪里来的,只要这孩子长的漂亮,又有"善财"二字,就足够了。她们向观音菩萨供奉香火和顶礼膜拜时,心中还总怀着另一种美好的梦想:生一对和善财童子、小龙女一样的孩子。男孩子能带来财富,会理财;女孩子呢,美丽漂亮。于是,慢慢的,观音菩萨就又成了"送子观音",也有叫做"送子娘娘"。主要工作任务就是行使现在不孕不育专科医院的功能,算是观音的一项兼职。
这种功能在所有神灵中具有很大的特殊性,所有大受欢迎,。各地建起了不少的送子观音庙,是妇女们经常磕头烧香祷告的对象。其中有一副送子观音庙的对联,写的很有意思,它借娘娘的口吻写道:"我有一片婆心,抱个孩儿与汝;你做百般好事,积些阴德给他。"对联劝人行善,做好事,积阴德,以保佑儿女。话说得平实,明白,真是"一片婆心"。
观音菩萨以女化身出现,很好地解决了佛教文化向世俗大众,特别是向女性传播的问题,使佛教得以迅速普及。可以说,观音菩萨变大美女,故然是因海阇黎们的捣蛋而起的,但更主要的,是印度佛教文化与中国社会现实的融合。也是佛教理论和中国世俗社会需要相结合的结果,是佛教适应中国国情的结果。
这也算是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一种智慧。
反观道教和儒教文化,资格老,又是本土文化,可反而不如外来的佛教文化更深入人心。这个中原因,就是道教和儒教缺乏一些的女性的神灵。其实,姜子牙也封了掌管人间生育的女神仙,就是云霄、琼霄、碧霄三姊妹为"感应随世仙姑正神","掌管混元金斗",即接生盆的神。但她们的级别太低,又没有进行很好的宣传,影响力小,不足以影响社会大众。而最高女神王母娘娘却是灭绝师太一样的心态,专干预男女青年恋爱的事。她的亲孙女织女,和牛郎,就被她弄得在天河两边,常年隔河相望。这是老百姓不能接受的。如果三清之中的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或者是儒教高层中的那一个如果敢于化身女性,向广大女性接近,那效果肯定不一样。再者,就是他们不肯俯下身来,向广大群众靠近。儒教的推广只靠朝廷。而朝廷呢,又经常改朝换代。治世需要利用的时候,就把儒教捧起来;一到"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时候,那些要打天下的英雄好汉又不要它了。道教呢,越弄越玄,只掌握在少数精英手中。那些什么"道可道非常道"的话,一般老百姓是弄不懂的。所以,老百姓一旦有事,你找太上老君帮忙吧,谁知道他的"急急如律令"是什么玩意儿啊。找孔夫子来支招吧,"子不语不语乱力怪神",他不管老百姓祷告的这些破事。只会找大慈大悲菩萨会来救苦救难。
但是,不管是中国的儒家也好,还是道家也好,最终还是要找一个的男子汉,一个威武雄壮的老爷们儿,来和观音菩萨PK。他就是关公。
敬爱的关老爷,是我们都很熟悉的。特别是《三国演义》的流传,更使人们对关公的景仰达到了顶点。关公一出现,就自我介绍说:"吾姓关,名羽,字长生,后改云长,河东解良人也。因本处势豪倚势凌人,被吾杀了,逃难江湖,五六年矣。"也就是说关羽年轻时就行侠仗义,打死过欺压百姓的镇关西、南霸天一类的家伙,被跨省追捕,流落江湖五六年。后来,跟随刘备大哥一起打江山,留下无数英勇事迹,三战吕布,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等等。他对人特别的重情义,对大哥就不说了,即使对敌人曹操,也要"义释华容道"。
所以,关公的忠义神勇,得到了历代皇帝的看重,汉献帝封他"汉寿亭侯",刘大哥在蜀国当了皇帝,封他"壮缪侯"。后来的皇帝就不用说了,从宋朝以来,特别是明清朝,给他安排了很多的职务,如"义勇武安王"、"协天护国忠义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镇远天尊关帝圣君"等等。让他扶良保善,打黑除恶,安邦定国。这时候,关公的主要任务还是为朝廷服务,维护传统的道德秩序的。这时候的关公也并不太为老百姓认可。
他被老百姓认可是他成了武财神以后。
这财神,原来是一个叫赵公明担任着。他是姜子牙封的,手下有招宝天尊、纳珍天尊、招财使者、利市仙官四个助手,具体负责迎祥纳福。并且一直担任到二十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毛泽东主席在1925年12月所写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谈到小资产阶级时说道:"这种人发财观念极重,对赵公元帅礼拜最勤,……"赵公元帅就是当时的财神赵公明。可见那时的财神还是赵公明。还有一个叫吴恭亨(1857-1937,字悔晦,湖南慈利人。近代古文家、诗人,南社社员。)的写过一本《对联话》,里面有不少的关庙的题联,但都是赞扬关公忠义神勇的,并没有说到关公可以保佑人们发财。书中也提到有财神庙,说庙中"财神塑像尝作骑虎扬鞭状也",这是赵公元帅的形象。并记有一副对联:"我非爱财,骑虎不能下背;人如求富,执鞭亦所甘心。"对联有些皮里阳秋,是对世相人情的深刻描写。但是可以说明,那时候的财神,哦,哈哈哈,基本上还是赵公明而不是关公。
但是,赵公明并不为广大基层的老百姓所熟悉,随着商业的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向商业转移,人们就请出来更加熟悉、忠义神勇的关老爷来做财神。
关公何时,又怎么成为财神的?说法很多,其中有一种说法是,在清末的时候,晋商的崛起,他们到各地经商,需要保镖,需要保安,就把他们的老乡关公作为出门在外的保护神,在他们遍布全国的会馆里建筑关庙。这也使关公忠诚和义气的美德更加流传。后来,晋商富甲天下,其他生意人也纷纷仿效,关公也就成了公认的财神了。他不但用青龙偃月刀保佑人们财产,还要负责帮人理财、发财。原来的赵公元帅,以及文财神比干啊、范蠡啊,统统退居二线,或者干脆退休、下岗,回家抱孩子去了。
这关老爷也算是不负众望,在神佛世界为中国原有的文化夺回来了一席之地,使人们形成了男拜关公,女拜菩萨的二分天下。当然,观粉里面也有男的;关丝里面也有女的,那些富婆们拜起关公来,更加虔诚。
求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菩萨,是底层百姓的一种悲情诉说;求送子观音,底层百姓对新生活的向往;
拜关公,则是底层百姓对利益的追求。
信仰并不是抽象的词语,特别是对老百姓来说,更是具体的,是跟生活密切相关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神马"克己复礼为仁",神马"无为而治",神马"色就是空",都是浮云。只有跟老百姓的民生问题密切相关的神,才能被老百姓接受,所拥护。它们所代表的文化才能推广开来。
- 转载www.meilishuo.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