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徐茂公 于 2012-3-9 10:25 编辑
说起来,中医“放血疗法”历史悠久,至少有三、四千年的历史,也许可以一直追溯到新石器时期。当时人们认为,用锐利的石块给人放血,可以治疗某些疾病。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出现了专门用来放血治疗的“三棱针”。这种疗法最早的文字记载出现于《黄帝内经》。
西方的放血疗法起源于公元前,其理论基础源自古希腊医圣希波克拉底和伽林。古希腊人认为,血在四种体液中是占主导地位的,伽林大夫认为血是人体产生的,经常“过剩”,就需要放血。伽林还把人体皮下的动静脉血管和身体各个内脏器官联系起来,例如放右臂静脉的血治疗肝病,放左臂静脉的血治疗脾脏病。 1、每次放血不宜多 中医放血一般为1毫升。具体的操作方法是用三棱针,根据患者病情,刺与疾病相关的暴露静脉,或病变局部的静脉,又或者是与疾病相关的穴位,然后挤出3~10滴血,一般约1毫升,就能起到治疗的效果。中医的刺络放血,一般认为最好不超过100毫升。 中医的刺络放血还有另一种是用梅花针扣刺,然后拔罐,血就会顺针眼流入罐中,这种方法的放血量较大,但一般也不超过20毫升。对于微博上被网友疯传的“放血850毫升治好了患者多年寒证”,专家认为这个量太多了,如果属实,是有生命危险的。 2、放血功效及作用 退热作用:中医认为发热主要有两种,一为阳盛发热,一为阴虚发热。放血的退热作用,则适用于前一种。因为阳气盛必然会血盛,放血可以减少血盛,从而减少了血脉中的邪热,使机体的气血趋于正常。 止痛作用:中医认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意思是内有疼痛症状的疾病,在其经脉中必有闭塞不通的地方。放血疗法可以直接带出经脉中的瘀滞的病邪,调整闭塞的壅阻的局面,经脉畅通了,疼痛立时可止。临床许多急性病,例如咽喉痛及偏头痛等,应用放血疗法,能迅速收到很好的效果。 解毒作用:中医所说的解毒作用,是指机体在病理的状况下,由于自身机能障碍不能抵抗毒邪而出现的证候,如因毒火亢盛而致的“红丝疔”,以及毒邪浸淫而生的疮疡痈疽。放血不仅能使侵及机体的毒邪随血排出,而更重要的是通过“理血调气”的作用,使人体机能恢复正常,以抑制病邪扩展与再生。 泻火作用:中医认为,火热内扰,可致多种病证,常表现为心烦不安、口舌生疮、肢体疼痛肿胀、急躁易怒,甚至发热、神昏、谵语等症状。放血疗法可以直接使火热之邪随血而泻,适用于多种热证。 消肿作用:肿痛多由于气滞血涩,使经络瘀滞而造成的。放血能直接排除局部经脉中瘀滞的气血与病邪,促使经脉畅通无阻,从而达到消肿的目的。 止痒作用:痒是风邪存在于血脉之中的表现,故此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治疗原则。放血就是理血调气,使血脉流畅迫而风邪无所留存,达到祛风止痒的作用。 急救作用:所谓急救作用,是指卒然昏倒,惊厥不省人事的闭证而言。放血能刺激产生应激反应及改善血液循环的状况,是一种很好的有效的抢救方法。 尽管目前对放血疗法持否定态度的大有人在,但是“存在就是合理”,依愚之见,就临床经验来看,只要严格掌握适应症,执行规范的操作程序,对治疗许多疾病或缓解一些症状,仍不失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该贴已经同步到 徐茂公的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