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巴格达3月20日电随笔:意料之中的爆炸
新华社记者王宏彬
20日上午,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南部城市希拉、什叶派宗教圣城卡尔巴拉、北部石油重镇基尔库克以及萨拉赫丁省发生多起爆炸袭击,已造成43人死亡、198人受伤。随着救援工作的推进,伤亡数字还会进一步上升。
对于大部分关注伊拉克局势的人士而言,这一系列袭击并不令人吃惊,甚至可以说纯属意料之中。之所以这样说,原因有三:
其一,每隔两到6周,伊拉克总会发生一起大规模恶性袭击。依据记者在巴格达驻站近一年的经验,这似乎成为一条“铁律”。上一次大规模袭击发生在2月23日,伊拉克多个地点发生十余起暴力袭击,造成近200人伤亡。
其二,20日的系列爆炸袭击适逢美军入侵伊拉克9周年之际。每年敏感时间节点和重要节日是恐怖袭击的高发期,这在伊拉克几乎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事实上,驻伊拉克外国使领馆往往会提前发布警告,避免不必要的外出。
其三,巴格达将于本月29日召开阿拉伯国家联盟(阿盟)首脑会议,这是伊拉克在战后首次举办大规模国际会议。伊拉克政府对此次阿盟峰会格外重视,希望借此向外界展示重建成果,树立国家形象,重新融入阿拉伯世界。
分析人士料定,为不让政府遂意,反政府武装势必会在会议召开之前或期间发动恐怖袭击。伊拉克政府先前多次承诺,伊安全部队能够掌控安全形势,与会来宾完全不必担心。但是20日发生的袭击似乎是对这一承诺的嘲讽。
此外,袭击还凸显了伊拉克国内久拖不决的政治危机。以总理马利基为首的什叶派阵营去年年底以涉嫌恐怖活动为由向逊尼派最高官员、副总统哈希米发出逮捕令。此后,伊拉克政坛陷入动荡,教派冲突激化,暴力袭击频发。
经外部势力协调,什叶、逊尼两派同意召开和解大会,但是至今未能就会期达成一致。几个月来,逊尼派武装人员屡次对什叶派聚居区发动恶性袭击,“基地”组织更是趁机挑拨,试图令伊拉克再度陷入教派冲突中难以自拔。
一次又一次的爆炸警示人们:“后美军时代”的伊拉克远非美国口中所描述的民主、独立、稳定的国家,伊拉克要想实现稳定繁荣必须依靠国内各派的团结一致。(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