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71|回复: 0

手术间隙的谈话——中国援助马拉维医疗队工作速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4-4 11:07: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华社利隆圭4月3日电特写:手术间隙的谈话——中国援助马拉维医疗队工作速写

新华社记者宋晨 桂涛

“不好意思,让你们久等了!”50岁的外科大夫鲁琪摘下护目镜和口罩,快步走进简陋的医生休息室,在房间正中的一把椅子上坐定,擦了擦从鼻尖渗出的汗水。在两场手术间隙接受新华社记者的采访,这也是他一天11场手术中难得的休息机会。

鲁琪是中国援助马拉维医疗队队长,今年是这名陕西大夫到马拉维的第3个年头。1000多个日日夜夜里,鲁琪和他的10多名队友,坚守在南部非洲这个艾滋病和脑疟等多种致命传染病的高发区。

植皮手术、甲状腺癌手术、肠梗阻手术、乳腺癌手术……“这里的手术永远做不完,拿今天来说,一天就排了11场,从早上8点一直到下午4点,满满当当,这样的强度,在国内简直无法想象,”鲁琪说。

卡姆祖医院是马拉维首都利隆圭唯一一家综合性公立医院,由于医疗资源远远满足不了病患需求,原本1000张床位的医院,硬是塞进了1800多名全国各地前来求医的病人。连原本是过道的走廊,现在也搭上棚架,成了临时病人收容所。手术室外,很多病人倚着墙静静坐在地上,等待着中国医生的治疗。

“在马拉维,连同翻译在内,我们一共派出了10多名同志,参与当地医院外科、内科、妇产科、儿科、放射科等主要科室的诊疗活动。光是外科大夫,每人每年的手术量就在600至700台左右,多的能达到上千台,”鲁琪说。

2007年,中国与马拉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由陕西多家医院联合派出的中国医疗队,随即来此开展医疗援助活动。

“鲁是我的好朋友,跟中国医生合作,OK!”一名穿着手术服的马拉维医生西蒙·理荆杰走进房间,轻轻拍了拍鲁琪的肩膀,示意他下一个病人已准备就绪,可以手术了。理荆杰和鲁琪的打扮一样,戴双层手套、口罩和护镜,脚上还套着厚实的胶皮靴。

“他们都说这身打扮像个打鱼的,”站在一旁的手术器械护士李惠丽半开玩笑地说。据她介绍,这样严密的防护是为了确保医生在手术中的自身安全。马拉维人口约1300万,是世界上艾滋病病毒和艾滋病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据马官方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有超过10%以上的人口面临艾滋病威胁,“而在医生接触的人群中,这个比例更高,”李惠丽说。

“来马拉维,最担心的就是艾滋病,”妇产科医生周云燕说。她告诉我们,在手术中她的手指被手术刀“扎破过3次”,幸好伤口得到及时处理,最终化险为夷。当被问到“害怕不害怕”,周云燕“轻松”地说:“我干的就是这个工作,总不能说因为病人是HIV阳性,就不给他动手术吧。”

“中国医生站在手术台上,就是在传递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能为马拉维患者减轻些病痛,我们心里很欣慰,”据鲁琪介绍,中国医疗队在当地“口碑很好”,马拉维电视台“几乎每个月”都对这些来自中国的医务工作者进行报道。

“除了完成日常的手术任务之外,我们还在休息时间组织队员到外地巡诊,平常工作中也注意对当地医生‘传帮带’,希望他们尽可能多地掌握些行医技术,”鲁琪说。

“鲁,快来吧,手术开始啦,” 理荆杰又一次站在了门口,“就等你一个人了。”

鲁琪站起身,戴上口罩,和我们道别。他脚步匆匆地走向手术室,结束了这次手术间隙的谈话。(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5-1-12 02:1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