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徐茂公 于 2011-8-10 17:07 编辑
脊髓炎是指由微生物感染,所致的脊髓炎性病变,以病变水平以下肢体瘫痪、感觉障碍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为其临床特征。事实上脊髓炎包括了分类繁多的脊髓炎性疾病。本文只对急性脊髓炎,亦即急性非特异性脊髓炎着重介绍。这是一组原因不明的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性损害。
在中医理论中虽有“髓”之名称,诸如《难经本义》曰:“髓自脑下注于大杼,大杼渗人脊心,下贯尾骶。”对髓的解剖有所认识,几乎与现代医学相同,但对髓病尚无专用病名。仅根据本病之临床表现,其下肢瘫痪者一般归于“痿躄”范畴,有排尿障碍者,可诊为“癃闭”,有排便困难者,又归属于“便秘”,还未将此诸病名综合形成脊髓炎之概念。
受凉、过劳、外伤等常为发病诱因,多见于青壮年。脊髓症状急骤发生,多为双下肢的麻木和麻刺感、病变相应部位的背痛。病变节段围绕躯体的束带状感觉。在2~3天内进展至高峰,病变水平以下肢体瘫痪、感觉缺失和括约肌障碍。若起病急且病变广泛而严重,则瘫痪肢肌张力低,腱反射消失,是为脊髓休克。一般休克期约为2~4周。如发生肺炎、泌尿系感染或褥疮则可延长至数月,影响预后。如无重要合并症,3~4周后进入恢复期。少数病例有程度不等的后遗症。
本病可分虚实二端,病初见有外感症候者,多属实证,病久肢瘫痿蹙者,多属虚证。临床可按其病程及临床表现,分为四型。
1.肺热阴伤 病起发热,咽干口燥,或兼咳嗽咽痛,头痛昏胀,周身违和。热后突发腰以下肢体痿弱不用,弛缓麻木,或兼“带脉”灼痛,皮肤枯燥,小便赤涩不利,大便干结难行。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治法:清热润燥,养阴生津。常用成方:清燥救肺汤、大秦艽汤。
2.湿热浸淫 发热不扬,身体困重,下肢痿软,麻木微肿,伴胸脘痞闷,小便短涩,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象濡数。治法:清化湿热,通利经脉。常用成方:四妙丸、龙胆泻肝汤、清暑益气汤。
3.脾肾虚损 肢冷痿废不用,肌肉松弛消瘦,踝部水肿,或见褥疮,面色苍黄不华,纳少腹胀便溏,间或尿频,大便自遗,伴头昏神疲,记忆力减退。舌质淡胖,舌苔薄白,脉沉细濡。治法:补脾益肾,濡养精髓。常用成方: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六味地黄丸。
4.肝肾阴虚 肢痿由弛转挛,两脚屈曲拘急,形体消瘦肤干,伴头昏目眩神疲,夜眠不实多梦,或见颧红烦热。舌质红绛,舌苔薄白,脉弦细数。治法:滋肾柔肝,强筋壮骨。常用成方:虎潜丸、地黄饮子、三甲复脉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圣愈汤。
在治疗上,各人治法不尽相同,有的根据病变的程度划分为四个阶段治疗,也有的从肾论治,或以玉女煎、黄芪桂枝五物汤为主进行治疗。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知识的渗入,有人主张在急性期,选用具有抗病毒作用的黄柏、苍术、黄芩、板蓝根、虎杖、金银花及蒲公英等药,在恢复期加用丹参、川芎、当归等活血药以助神经营养,无疑是为中医治疗开拓了思路。
该贴已经同步到 徐茂公的微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