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月6日,国务院出台的《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指出质量发展是兴国之道、强国之策。如何把《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贯彻落实好?内江质量技术监督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林涛(主持全面工作)结合市委六届三次全会和刚刚闭幕的市“两会”精神,就坚定不移地走质量强市道路答记者问。
问:为什么要走质量强市的道路?
答:质量是衡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是经济增长和民生改善的基础,是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支撑。质量发展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内容。对于一个地区、一个城市来说,不重视质量的发展就不是科学发展和转型发展。
质量强市是发展定位的战略途径。年初,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打造成渝经济区重要增长极的战略定位,确立了加快建设百万人口特大城市、加快建设西部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县区发展振兴等目标任务。这些重大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而且,在刚刚闭幕的市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将“深入实施《质量发展纲要》,大力推进‘质量监管、质量提升’示范推广活动,提升‘内江造’产品质量”作为政府工作重点。
质量强市是参与竞争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市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运行质量不佳,亟待依托质量建设来提升发展竞争力水平。另外,国家质检总局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争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活动,以工业主导、“两化”互动、产城一体的新一轮竞争也在全省各市州全面展开。我市应把握好这种有利时机,大力推动质量强市建设工作,全面提升城市质量竞争力。
质量强市是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质量安全是保障民生的底线。但从大环境看,近年来因诚信缺失、道德失范导致的质量安全事件频频发生,极大挫伤了人民群众的消费信心,引发了社会信用危机,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因此,我们只有不断提高产品质量,走质量发展道路,才能增强社会大众对政府的信心,维护好社会和谐稳定。
问:质量强市之路关键在行动、重点在落实,我市如何推进质量建设发展升级?
答:实施质量教育工程。大力宣传好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和省政府《“十二五”质量发展规划》,并转化为我市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举办“质量大讲堂”,在全社会掀起学习、宣传、贯彻《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推动建设质量强市的新高潮。
实施质量提升工程。全面实施“质量监管、质量提升”示范推广活动,着力落实企业质量主体责任,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加快企业质量技术创新,培育企业质量文化,促进全市质量水平整体提升;围绕我市产业、企业、产品“三倍增”计划,深入实施品牌建设,开展好内江市质量奖的评选,力争到2015年新创中国名牌2个,四川名牌达到47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达到12个,推动“内江造”品牌竞争力和区域影响力显著增强。
实施标准引领工程。推动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指导建立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体系。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专利及时转为为标准,形成以我为主的技术和产品标准体系。
实施惠民保障工程。加强食品和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推动风险监测防控平台建设,重点针对花生糖、冬尖、蜜饯、酱腌菜等特色食品和电梯、锅炉等特种设备开展风险监测、评估、预警等课题研究,做到风险隐患“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早处置”;加强水、电、气表、通信行业计时计费、燃油加油机等计量监管,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合法权益。
实施项目服务工程。围绕我市“一中心四组团”内江新城规划建设,加强对巨腾国际、川威钒钛、60万KW循环流化床示范电站等重点项目“落户前指导、建设中支持、投产后跟踪”的行政帮扶,发挥质量、标准、计量、认证和检验检测等技术优势,搭建起行政审批绿色通道、标准信息查询、快速检验检测、法律咨询救助等服务平台,为我市进一步引进中国建材、韩国SK等世界500强企业,营造政策宽松、公平有序的优质投资环境。
实施检测体系工程。制定质检技术机构发展规划,围绕市委、市政府打造中国汽车(摩托车)零部件制造基地的定位需要,以融合重组为主要手段,依托金鸿曲轴等龙头企业,在城西工业园区筹建内江机械加工产品及汽车零部件省级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同时加快内江能源监测中心建设,推进能源计量技术支撑工作。
问:质量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才能保障质量工作的常抓不懈?
答:一是构建质量责任体系。各级政府要把质量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大质量工作投入力度,为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文化舆论氛围;各职能部门应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并密切配合,形成质量监管强大合力;企业要着力抓管理、创品牌、守诚信,不断增强产品质量竞争力。
二是构建质量工作体系。要不断完善政府监管、企业主体、行业自律、社会参与的大质量工作机制,综合运用市场、法律、行政等手段保障质量水平提升;要建立健全质量激励和财政保障机制,将政府质量奖、名牌战略推进、技术标准体系建设、质量安全监管抽查、公共检验检测服务平台建设等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要主动构建质量绩效目标考核机制,将质量安全、质量发展等指标纳入地方各级政府绩效考核体系。
三是构建质量监督体系。发挥好法制监督作用,既要加强依法行政,严厉查处质量违法行为,更要注重“行、刑”对接,实施重典治乱,严厉打击各类质量犯罪行为,切实维护好公平、公正的市场消费环境;同时发挥好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扩大和畅通质量投诉渠道,加大质量投诉举报奖励和质量侵权赔偿的力度,积极引导全社会打好质量工作的“人民战争”。
作者:内江人才网
|
| | 来源:http://neijiang.job567.com/News/1525.html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