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徐茂公 于 2012-7-25 11:00 编辑
东汉末年,刘备和曹操在汉水一带交战。刘备的老将黄忠前去曹营劫粮,被曹军团团围住。黄忠左冲右突,没能突出重围。
刘备的大将赵云带了几名骑兵赶来营救。赵云杀进重围,救出黄忠。赵云回到营地,埋伏了大批弓箭手,然后大开营门。自己单枪匹马,站在营门外。追过来的曹军见了,不敢前进一步。只见赵云枪一挥,营里的箭好似飞蝗般射向曹军。赵云和黄忠乘势追杀,获得大胜。 第二天,刘备来到前线视察。他夸奖赵云“一身是胆”,意思是胆量极大。 在中文,“胆”,指胆量、勇气,实际上正常人的胆囊长约8~12cm,宽3~5cm,容量约为30~60ml,充其量也就是鸡蛋大小。 在中医学中胆是一个很特殊的器官,《黄帝内经》说:“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还说:“凡十一脏(指心肝脾肺肾胃大小肠三焦膀胱等)取决于胆。”可见其重要,但是《黄帝内经》的这些说法,从现代解剖学中很难得到证实。传统医学的胆有经脉与肝的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故《灵枢·本输》说:“肝合胆”,成语又有“肝胆相照”之称。 中医所说胆的生理功能,一是贮藏并排泄胆汁;二是主决断。 胆贮藏、排泄胆汁:其与小肠的消化吸收功能有关,参与六腑的“传化物”,故胆为六腑之一。但胆不容纳水谷、传化浊物,与其他腑又不同;胆贮藏胆汁为精汁,故胆又属奇恒之府。现代医学认为胆囊的功能是贮存和浓缩胆汁。肝产生的胆汁经肝管排出,一般先在胆囊内贮存,当人体进食后,尤其是吃了富含脂肪的食物以后,胆囊排出胆汁,促进人体对脂肪酸的吸收,所以胆囊被称为“胆汁仓库”。 胆主决断:是指胆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措施的功能,在中国民间已经为人们所熟知,就像把用大脑思考问题说成“心里想”或“胆大心细”的一样。所谓:“十一脏取决于胆”,是指胆对脏腑的决断作用主要是针对神志活动而言,胆通过影响心神而决断十一脏功能的发挥。尽管我们还不能用现代的科学理论来阐明这种说法的实质,但是中医长期以来就是根据这样的理论来治疗一些精神和心理方面的疾病,中医认为胆气疏泄正常,人每逢临事自有决断。 传统医学之“胆病”,为六腑病候之一。出《灵枢·邪气脏府病形》。因肝气有余、湿热蕴胆、胆气虚怯或猝受惊恐所致。肝气与七情有密切关系,故胆病多有胁痛及精神神志方面症状。胆内藏清汁而主疏泄,所以胆液被阻,不得泄越,每致发黄。胆病有寒热虚实之分。据《脉经》卷二,“胆实者证见腹中气满、饮食不下、咽干、头重痛、洒洒恶寒、胁痛。胆虚者证见眩、厥、痿、足指不能摇、躄、坐不能起、僵仆、目黄、失精(目巟)(目巟)。《太平圣惠方》卷三:“若虚则生寒,寒则恐畏,不能独卧,其气上溢,头眩口苦,常喜太息,多呕宿水,心下澹澹,如人将捕之,咽中介介,数数好唾,是为胆虚冷之候也。”“若肝气有余,胆实,实则生热,热则精神惊悸不安,起卧不定,胸中冒闷,身体习习,眉头倾萎,口吐苦汁,心烦咽干,此是胆实热之候。”相当于现在医学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化脓性胆管炎以及黄疸型肝炎等。 胆病有调肝利胆、清化湿热、和解少阳、温胆安神等治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