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时《欧洲世界》2012年春季号文章,原题:治疗中国的自卑症 中国仅用了一代人时间就从一个实力很有限的中等国家成为全球大国。但显然中国不太愿意接受这种快速转变,也没有为此做好准备。
十多年来,美国一再谈到,中国需要成为全球体系中的利益攸关方。然而,即便经济和政治力量的扩张得到最好管控,也会引起破坏效应。现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令许多人不安,其政治模式的相对独特性加剧了这种状况。中国通过举办2008年奥运会向世界展示形象,或强调和平发展的意图,但不管怎样,中国无疑是跟其他多数国家不一样的。
去年夏天在中国中部举行的一个研讨会上,一名美国华裔学者列举原因,说明为什么他认为中国永不会成为超级大国。他说,中国没有足够的粮食、能源和水资源,而周边关系好的国家非敌非友,关系不好的则对中国影响力的增强怀有敌意。他提出的最有说服力的理由是:“中国的崛起没有任何国家支持。而当英国或美国崛起时,它们有盟友,获得有利的国际支持体系。中国作为一个国家,赢得赞叹之声,但不招人喜欢。”
很少有国家会真正效仿中国的政治、法律或社会制度。几年前,人们热衷于谈论北京模式,现在几乎销声匿迹,因为正如中国领导人所强调的,中国有太多的特殊性,其模式不容易移植到别处。甚至在赞赏中国的人的心里,中国也会唤起复杂且常常模糊的感觉。这跟中国日益强烈的受害者心理以及对遏制的害怕有关。中国是一个强大的全球大国,有时候说话也显得咄咄逼人,但经常给人一种明显缺乏自信的印象。
对于别国的决策者来说,他们最大的挑战在于,当面对中国这样一个复杂、易怒、防备心强的大国俱乐部新成员时,要能指出它行为不可接受的地方。但与此同时,中国的伙伴们需要鼓励它更深地融入国际体系。中国政治精英中越来越多的开明人士认识到,不论中国在1949年前遭受外部世界怎样的打击,1978年以后北京在国际关系上的积极一直是其增长和成功的关键。与别国、特别是周边国家不和,对任何一方都没有好处。
现在,中国迫切需要停止自视为无人关注的贫弱国家。中国新领导层上任后,可能会在国际上更加积极主动。中国需要更好地与世界沟通,说明中国的利益、对自身国际角色的看法以及战略思想。它需要使用比现在的“和平崛起”和“不干涉”那一套更完善成熟的语言。▲(作者克里·布朗,汪析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