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哈博罗内9月23日电通讯:绽放在博茨瓦纳的中博友谊之花——记中国援博医疗队
新华社记者郭骏 罗淑珍
还有不到3个月,来自中国福建省的第12批援助博茨瓦纳医疗队就要结束任期回国了。1981年至今,中国医疗队已在这个艾滋病感染率高居世界第二的南部非洲国家走过30年。30年来,一批批中国医疗队员直面艾滋病魔威胁,以精湛医术和高度敬业精神赢得博茨瓦纳政府和人民的尊重和信赖,成为当地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医疗力量,成为绽放在中博之间的友谊之花。
博茨瓦纳卫生部长约翰·西科辛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毫不吝啬对中国医疗队的赞誉。他说:“中国医疗队员们全心全意、无私奉献,为博茨瓦纳人民提供各类值得信赖的、高质量的医疗专科服务,他们完全符合博茨瓦纳政府和人民的期待。”
第12批中国医疗队被派驻在博茨瓦纳两家最大的公立医院——公主玛丽娜医院和仰加奎医院。每家医院配备23名中国医生和护士,提供的医疗服务包括内科、普外、泌尿、耳鼻喉、妇产科、麻醉、骨科、放射科、眼科、针灸以及整体护理等。
博茨瓦纳医疗发展相对滞后,医护人员十分匮乏,历届中国医疗队员顺理成章地成为医院各科室的主要力量。骨科医生郑竑说,医疗队医生承担的手术量在各自科室少则占50%,多则占70%以上。
妇产科医生陈佩芳至今还清楚记得刚来不久碰到的一台手术。那天深夜已入睡的她突然接到科室负责人电话,要她马上来医院。见面后科室负责人对她说:“陈,现在有一台手术,十分复杂,得请你来做。”
有着20多年妇产科手术经验的陈佩芳见到病人后大吃一惊。这是一名从北部一家医院紧急转院过来的病人,属于子宫破裂,那边医院无法修补,用纱布简单填塞后连夜用飞机转移到公主玛丽娜医院。她说:“我打开病人腹部一看,当时就吓一跳,整个子宫已经没有形状了,膀胱也裂得碎碎的,输尿管损坏了。这种情况在我们国内也很少见。”
怎么办?一般最简便、也最保险的方法就是把整个子宫切除。然而病人是一个只有20岁出头的女孩,子宫切除意味着永远剥夺这名女孩做母亲的权利。医生的责任心和同是母亲的同情心让陈佩芳不忍心这么做。于是陈佩芳把泌尿科一名中国医生也从家里拉了过来,两人认真地讨论手术方案,决定合作进行子宫、膀胱和输尿管的修复手术,经过5个多小时紧张漫长的手术,终于宣告成功,而这时外面天已经亮了。
在7月纪念中国向博茨瓦纳派遣医疗队30周年仪式上,公主玛丽娜医院代理院长的致辞充满感激之情:“正是因为有了一批又一批爱岗敬业、严于律己的中国医疗队的医生和护士们,公主玛丽娜医院才能不断向社会提供各类专科服务。即便说公主玛丽娜医院的医疗专科服务在极大程度上一直依赖中国医疗队,这也毫不为过。”
援博医疗队员们不仅有语言和工作上的压力,而且还要面对随时可能感染艾滋病的风险。根据博茨瓦纳官方统计,在15岁至49岁人口中,艾滋病感染率超过25%。作为医护人员,中国医疗队员清楚通过医疗器械接触感染艾滋病毒的危险。而博茨瓦纳艾滋病并发的结核病人也十分常见,这也是医护人员一大健康威胁。
令人敬佩的是,队员们承受住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坚守岗位,救死扶伤,没有一人在艾滋病魔前退缩过。郑竑说:“援外医疗队员的使命、医务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不允许我们退缩。”
中国医疗队医生先进的治疗理念、创新的治疗方法和过硬的专业素质,经常让博茨瓦纳同行们耳目一新。
五官科医生陈刚2009年初至博茨瓦纳时惊奇地发现,五官科竟两年多没有专业医生。博茨瓦纳性传染疾病高发,胎儿在母体内很容易受病毒感染,如果病毒进入呼吸道出生后婴儿就有可能形成喉乳头状瘤,缺乏经验的医生遇到类似病例很容易误诊为普通的呼吸道感染,如耽误病情严重可引发死亡。
陈刚很快就碰到一名喉乳头状瘤患儿,在确定病情后,他决定立刻手术,切开喉管彻底摘除肿瘤。然而当陈刚向科室负责人说明自己的打算时,遭到坚决反对,因为医院已很长时间没有做过这类手术,风险太大。陈刚据理力争,终于使科室负责人同意手术。陈刚轻松实施肿瘤摘除手术后,科室负责人向他竖起大拇指。此后1年,陈刚成功实施了数十例类似手术。
郑竑在公主玛丽娜医院开创了数个全国首例,如首例全髋全膝关节置换术;为一名106岁高龄的当地患者成功施行了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于术后第3天即能下地行走,开创当地为高龄患者成功实施手术的先河;首例肩胛骨骨折切开复位加压钢板内固定,术后患者能早期康复锻炼。骨科室负责人特地保留该病例的影像资料,用作示范教学材料。
郑竑说:“3年援外,有苦也有乐,希望我们能给当地人做些服务,代表中国人,体现现在中国的发展成就及技术水平。”
1981年1月22日,首批中国援博医疗队到达博第二大城市弗朗西斯敦的朱比利医院工作。据统计,中国援博医疗队在过去30年里接待患者170多万人次,其中住院病人26.3万人次,施行各种手术11万多人次,抢救危重病人3万多人次。(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