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047|回复: 0

韩国人的复杂心态:负面印象多 不愿见到中国崛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27 21:40: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国际先驱导报2010019期封面

  


  色彩明快的太极扇背后,闪烁的是与你我一样的黑眼睛。

  


  韩国人看中国的眼光或许也有沙尘遮挡。本报记者 公磊/摄



  韩国人为何误读中国

  距离越近,并不代表误解越轻,中国与邻居韩国的关系即是如此。虽然近年来,中韩两国在政府交往和经济合作方面关系密切,但民众之间却总是龃龉不断。领土问题、端午申遗、奥运火炬传递风波……诸多纷争让两国民间情感寒意阵阵。

  近日,韩国驻华使馆更是向中国媒体广发“澄清帖”,称对中国部分媒体的失实报道“深感担忧,并予以关注”。然而与此同时,本报得到的一份由中国社科院与韩方机构合作的最新民意调查却显示,多数韩国国民对中国的印象偏向负面。对中国的好感度低于日本,更远低于美国。

  朋友可选择,邻居须共处。本报今天刊载这份调查报告,除了表达对韩国人误读中国现象同样深感担忧外,更旨在推动中韩两国国民共同探讨相处之道。

  韩国人对华印象多负面

  自卑感与优越感相互影响,恶化了韩国人的中国观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梁嘉文发自北京 “提到中国,您最先联想到什么?”

  “劣质食品。”

  “仿造名牌。”

  “红色共产主义。”

  ……

  访谈室内没有中国人在场,提问者与回答者都是韩国普通国民。围绕对中国以及中国人的印象,他们畅所欲言,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他们一连串的回答中,多数是中国人所不乐意听到的。有些回答会令中国人惊讶,有些令人欣慰,而有些则令人感到脸红。

  这是不久前,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韩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课题组,与韩国庆熙大学社会学系黄承渊教授合作,委托韩国一家咨询公司(应该公司要求隐去其名称),实施的一项名为“韩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的民意调查,该项调查针对韩国普通国民共发放问卷1000份。

  课题组选择了5组人群作为调查对象:20~25岁的男女大学生一组、25~35岁的男女韩国人一组、31~40岁的男女就业者一组、41~50岁就业者一组、51~55岁的男性就业者一组。受访者学历都在本科及以上,他们不懂中文,大部分没有来过中国,他们对中国的观点在韩国国民中具有代表性。在主持人的引导下,受访者就某个特定的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对中国文化、社会、经济、政治、中国人、中国崛起以及中韩政治经济关系分别进行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韩国人对中国以及中国人印象总体较为负面。比如受访者的“中国联想”中,负面联想占48%,中性联想占27%,正面联想只占25%。

  不愿承认从中国发展中受益

  经历上世纪70、80年代的快速发展,韩国一举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1992年中韩建交时,韩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高于中国。此后,中国与韩国的经济发展差距逐渐缩小,韩国对中国的经济依赖度明显上升。韩中友好协会副会长李映周博士告诉本报,目前韩中经济关系非常密切。今年韩国与中国的贸易总额,预计可达1900亿美元,而韩国与美国以及日本的贸易额,加起来也比不上对华贸易总额。韩国的贸易顺差主要来自对华贸易。

  然而,韩国多数老百姓对此并不了解。

  调查显示,关于中韩经济合作,相当一部分受访者不认为韩国从中韩贸易中受惠。主持人向受访者询问谁是韩国的最大贸易对象国以及最大贸易顺差对象国时,大部分受访者表示并不清楚。当主持人告诉受访者,韩国最大的贸易顺差来自中国时,受访者强调,进口到韩国的是大量廉价生活用品,出口到中国的是少量高端产品。

  回答问题时,韩国受访者表现出了自豪心理,当讨论到中国的“山寨产品”时,讨论的气氛一度十分热烈。多数受访者强调,中国加工生产的廉价产品充斥着世界市场,中韩的经济合作主要是韩国技术与中国廉价劳动力的结合。

  大部分受访者强调中国是难以信任的投资对象国。5个小组中有3组提到了这一意见,其原因有两个:一是中国政府不可信。受访者认为中国政府把韩国企业吸引到中国后,会取消相应的优惠政策;二是受访者认为中国人经常与韩国企业合作后盗走韩国的技术。

  访谈会上,受访者表现出很强的优越感,常常流露出对中国的不屑。每当谈论到中国的伪劣产品、脏乱差和贫富分化等问题,受访者往往表现得非常兴奋,话语速度加快,肢体语言的动作幅度也增大,优越感溢于言表。

  几乎无人乐见中国崛起

  调查显示,面对中国崛起,他们害怕中国成为韩国身边的霸权国,担心韩国企业进一步在国际市场上丧失竞争优势。“这样下去我们会成为中国的从属国,像历史上那样。”“美国打个喷嚏我们就得感冒,中国经济发展后会怎么样?中国离我们更近、历史上又欺负过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强大后不会起到好作用。”……

  关于中国崛起的可能性,受访者认为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已经是强国,但在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制度建设、国民素质等方面仍落后于韩国。另外,受访者认为中国经济发展潜力很大,但发展不会持续下去。一位大企业男性职员说:“我们也有过经济高速增长期。中国的经济增长早晚也会遇到瓶颈,像韩国似的。”

  访谈中,受访者多表示中国崛起对韩国既是威胁又是机会,当主持人具体询问中国崛起对韩国的影响时,绝大多数受访者的负面情感溢于言表。除了少数从事对华商贸工作的受访者外,其他受访人中无人乐见中国崛起。

  课题组成员、中国社科院亚太研究所董向荣副研究员分析指出,受访者主要有三种心态,一是对中国崛起感到“担忧害怕”,二是对中国经济发展感到“不服气”,三是因为感情上“讨厌”中国,所以不愿看到中国崛起。

  董向荣还注意到,受访者看待中国时又因为韩国是小国而带有自卑感。受访者虽然很少直接表示羡慕中国,但访谈中经常对中国的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发出感叹。这种自卑感使受访者变得非常敏感,认为中国瞧不起韩国。“自卑感与优越感相互影响,恶化了韩国人的中国观。”

  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

  与其他方面相比,受访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评价最为正面,但认为中国的现代文化缺乏创新。

  调查显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受访者们最钟爱“武侠文化”,并认为“丰富”与“华丽”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特征。在传统文化中,“武侠”给韩国人留下的印象最深。由于传统文化相似,韩国人理解并且喜欢中国的“武侠”文化。受访者所提到的中国电影中一半以上都是功夫片。在饮食文化中,韩国人对中国茶文化情有独钟。很多受访者对京剧和狮子舞等印象深刻,认为其“华丽热闹”,很有中国特色。

  对于中国的现代文化,受访者一度变得安静起来,思考良久后,受访者们提到“韩流文化”。他们一方面为中国人喜欢韩国文化感到高兴,另一方面又认为中国现代流行文化都是模仿韩国。一位从事家教的中年妇女说:“在中国没有流行文化的情况下,韩流进入了中国,所以中国出现了复制韩国文化的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有中国旅游经历的受访者对中国饮食、杂技等文化印象深刻,但他们的视角却不同于中国人。一谈到中国饮食,受访者们就马上谈到一些让他们厌恶的食材,例如蛇、青蛙、蝎子、蝗虫等。这些“奇特”食物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代表特征。受访者觉得中国杂技很新奇,但对杂技中的柔功等节目持有负面感情,认为这种表演和训练不利于儿童的生长发育,“不人道”。

  课题组成员、中国社科院亚太研究所王晓玲助理研究员发现,尽管韩国人喜欢武侠等中国传统文化,但这对提升现实的中国形象收效甚微。进入韩国的这些中国影视作品多为历史题材,少有以现代中国为主题的,未能展现一个发展中的中国,有的甚至强化了中国贫穷、落后的印象。

  对中国人负面情绪最大

  在对中国人形象的调查中,负面因素远远高于中性和正面因素。在受访者心目中,中国人具有“傲慢”“多疑”“精通商术”“重视实利”“城府深”的刻板形象。调查者发现,中国人的这些形象是从韩国人的口中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也经常出现在文学和影视作品中,是中国人的固化形象。

  近年来,随着两国国民频繁接触,中国人在韩国人心目中增加了“脏”“自我中心”“冷漠”“懒惰”“不可信”“民族凝聚力强”等印象。在谈到中国人时,5组受访者都不假思索地首先提到“脏”。5组受访者中有4组都对中国人“自我中心”的特点进行了长时间讨论。

  在韩语中,有一些指称中国人的俗语,比较常用的有“WangSoBang”、“DaiNom”和“ZangGai”。

  据了解,“WangSoBang”的身份是清朝的中国商人,其外貌特征是矮小、肥胖、眼睛细长、编长辫子、头戴瓜皮帽。其性格特征是懒惰、固执、贪婪、奸猾、吝啬等。在韩国日常影视文学作品,甚至是漫画、商标设计中都经常看到上述形象。

  “DaiNom”给人的印象是脏、慢、固执、奸猾、疑心重、城府深,但“DaiNom”经常指一群中国人,让人联想到吵闹、傲慢、排他、巨大的人流、人海战术、用数量解决问题的愚笨人群、强硬的集团、制造假货、心术不正等。

  “ZangGai”也是对中国人的贬义称谓,但同时也指韩式炸酱面、中国餐馆或者炸酱面外卖快递员。

  访谈中,17位受访者中有13人认为,今天的中国人仍然没有摆脱或者没有完全摆脱上述词语所描述的中国人形象。

  尽管受访者心目中的中国人形象偏向负面,但他们还是同意中韩两国传统文化相似。由于文化相似,中国的发展水平又低于韩国,所以韩国人在与中国人的交往中感到没有压力。

  董向荣说,受访者自己也说不清楚这些印象形成的原因,也找不到具体的事实支撑,但是却习惯性地反复作出相同的判断。在这个固化的认识框架内,韩国人再从媒体、书本以及个人经历中选择性地接受、忽视关于中国的信息,从而得出了自己的中国印象。(《韩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报告》全文刊载于国家核心学术期刊《当代亚太》最新一期)


  傲慢与偏见

  ——韩国国民对华原心态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韩国人对中国的误解有多深?从调查者的回答中可以看得更加清楚。那些明显与事实不符的“臆想”,让我们读出的不仅仅是误解,还有埋在深处的“傲慢与偏见”。当然,对于那些中肯的批评,我们也应该有则改之。

  中国政治、外交

  “共产主义给人的感觉就是固执。对,不仅是固执,还很保守,还有专制,国民没有什么自由。”

  ——多数受访者

  “中国使用一些政策压制少数民族势力的增长。汉族生小孩可以是2个以上,少数民族只能生1个,这是有法律规定的。”

  ——男,37岁,大公司职员,有中国旅游经历

  “(至于为什么认为中国阻碍朝鲜半岛统一)我们从小从课本上学到的就是4大强国(美国、中国、俄罗斯、日本)都不希望韩国统一。(至于为什么认为朝鲜是中国的傀儡)也可能是在军队里接受的教育吧:到了军队里一般都会说战争的时候中国支援了北韩,现在也是中国、北韩、俄罗斯在一起对抗美国。”

  ——多数受访者

  中国产品与经济

  “海尔也是从假货开始的。因为在中国做假货不用申请营业执照也不缴税……后来海尔和美国公司一起合作,正式登记,从那时候开始成了电子企业……我认识的人中有使用海尔空调的,说是故障不断……”。

  ——男,35岁,中小企业职员,有中国旅游经历

  “因为家里有孩子,所以对中国的假奶粉等事件非常敏感。(中国人)把自己的国民都能毒死。我孩子才上幼儿园都知道中国的东西不好,他不吃中国的东西。”

  ——女,37岁,护士

  “社会主义国家就不会让你(把投资)再拿回来。老板可以跑掉,但是技术和工厂都留下了。”

  ——男,35岁, 中小企业职员

  中国社会与文化

  “前一段时间电视新闻很关注中国的贫富分化。中国有很多有钱人,生活和我们差不多,但还有很多人没饭吃。”

  ——女,22岁,大学生

  “去中国的时候看到很多人根本不看红绿灯,卖东西的人总想宰人,感觉整个社会特别没有秩序。”

  ——男,24岁,大学生,有中国旅游经历

  “在中国没有流行文化的情况下,韩流进入了中国,所以中国出现了复制韩国文化的现象。(韩流进入中国之前)中国没有流行歌曲和电视剧,韩流到了中国之后,中国才出现的。”

  ——女,43岁,专职家教

  中国国民素质

  “中国人总是不洗澡不洗头。听说是因为缺水。缺水的地方人都不能洗,味道很大,不缺水的地方还好一些。”

  ——男,24岁,大学生,有中国旅游经历

  “我在澳大利亚的时候也是有中国人和日本人。日本人在人后会怎么样不知道,但是在人前很绅士,为别人着想。中国人在人前就很冷漠,只顾自己。”

  ——男,32岁,中小企业管理层,有中国出差经历

  “(去中国旅游时感到)中国人不热情,问他们什么他们都躲开,感觉对外国人很排斥,如果在韩国,就是不会说英语我们也会尽量帮助外国人。”

  ——女,28岁,自由职业,有中国旅游经历

  产生误解,双方都有责任

  【作者】主持人:本报记者 梁嘉文 实习记者 王嵩

  访谈嘉宾:张琏瑰教授,中共中央党校朝鲜半岛专家

  李映周博士,韩中友好协会副会长

  作为具有思辨能力的中国人,应该明白,韩国国民对中国的负面印象,并非总是空穴来风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韩剧中的人物,男人帅气、女人漂亮,就是老人,也打扮得精神。虽然说话有点冲,但也显出几分可爱。喜欢韩剧的中国人,对韩国的印象因此多为正面,觉得韩国人讲礼貌。

  但是,当看到新闻报道说:韩国人称“汉字是韩国人发明的”、“韩国的领土包括东北三省”等等时,多数中国人惊愕了,突然发现身边的这位邻居,居然还有如此多的“小心思”。有中国网民不由得感叹:“中韩两国如此近,却又那么远。”

  历史是韩国人心头的包袱

  《国际先驱导报》:看到“韩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调查结果,您有何感想?

  张琏瑰: 韩国人对中国的印象有些相互矛盾,背后有深层次的原因。

  历史上,朝鲜半岛人们认为中华文明最发达,他们学习中华文明,并将之传至日本,他们对这种历史位置并不感到耻辱,甚至感到光荣。历史传统上,朝鲜半岛有“事大主义”思想,也就是尊敬、崇拜中国。

  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韩国人内心认为中国是自己文化的根,对中国儒家文化有一种归属感。年龄越大、文化水平越高的韩国人,这种感觉会越强烈。在如今的韩国,如果一些文人或者政客,甚至总统,如果查到自己祖上是中国人,他们会感到很高兴,会马上到中国来祭祖。这是传统韩国国民的基本想法。

  但是,这种传统想法,在韩国经济经历高速发展后,受到民族主义情绪的影响。韩国国民在回头看中国的时候,感觉自己发展得更好,有一种优越感,有些看不起中国。这种心态,在韩国年轻人当中比较普遍。

  Q:为何会发生“跟中国抢文化”的现象呢?

  A:在上世纪50年代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为了宣扬新政权的正统性,与历史上朝鲜半岛的历代封建政权划清界线,韩国故意把历史上的中韩关系描述成侵略与被侵略的关系,一些少壮派批判“事大主义”,宣传树立主体史观。主体史观与民族主义结合起来,渐渐发展成为韩国史学界的流派之一。今天我们听到“历史上,韩国的边界一直到了北京”,“汉字是韩国的”等等,都是主体史观导致的恶果。

  Q:跟60年前发生的朝鲜战争有没有关系?

  A:不能说没有,但也不能夸大。我接触过一些韩国老人,他们经历过那场战争,当中一些曾经还是跟中国志愿军交过手的军人。据我的了解,他们的不满主要还是指向朝鲜,对中国的埋怨并不是很多。一位韩国高级官员曾亲口告诉我,当年,如果是朝鲜军队和美国军队来了,韩国的老百姓会有人逃走,但是如果是中国志愿军来了,韩国老百姓就不会逃。那场战争对当前的中韩关系影响不是很大。

  Q:韩国人是不是对中国有很强的戒备心?

  A:是的。历史上,朝鲜半岛一直是中国的附属国,后又被日本吞并,亡国了36年。这些历史经历,在很多韩国人的内心留下了深深的伤痕。从传统心理上讲,韩国人是以“小中华”自居的,他们认为,正是他们把中华文化传到日本,日本才能成为现在的日本。但是近代开始,反而受到了日本侵略,它觉得这是学生忘恩负义,搞掉了老师,所以内心很受打击。

  韩国人回想历史,讲得最多的是,他们历史上从来没有侵略过别人,但却反复遭别人侵略。近代列强,中国、日本、俄国、美国都欺负过自己,直到自己最后导致亡国,他们因此有一种悲愤、绝望的情绪。韩国人的民族性格里,那种不管不顾、情绪激动的倾向,就来源于历史上受压迫的那种绝望的反抗心理。这种情绪一直持续到现在。

  媒体负面报道推波助澜

  《国际先驱导报》:您如何看韩国国民对中国的印象?

  李映周:坦白说,多数韩国老百姓,尤其是老一代人,对中国的印象不错。举个例子,如果是有中国队与日本队的体育比赛,相信80%以上的韩国观众会给中国队加油。这表示什么呢?韩国被日本控制了36年,韩国人非常悲惨,日本人很残忍。如果说,有韩国国民中对中国有不好印象,那也多是受韩国媒体的影响。有报纸说,中国的食品不好,韩国老百姓就相信了报纸说的话。

  Q:韩国媒体的问题在哪里?

  A:有些媒体为了吸引眼球,不在乎报道的负面效果,这实际上对韩国自己也没有好处。有韩国同胞问我,为什么中国人提供这么差的食品?我跟他们讲,自己1989年来到中国以后,吃了这么多的中国食品,但一次问题都没发生过。这其实是商人之间的问题,韩国商人压低价格,中国商人自然只能提供劣质的便宜货了。但是韩国老百姓吃了这些便宜食品后,就会认为中国的东西不好。再加上媒体的炒作,韩国老百姓自然得出中国食品不安全的印象了。

  Q:还有类似导致误会的例子吗?

  A: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火炬在首尔传递时发生的风波,原本只是韩中国民之间几个人的误会,但经过媒体的放大报道后,变成了韩中两国国民之间的整体误会了。这很不应该。

  中国自身问题导致误解

  作为具有思辨能力的中国人,应该明白,韩国国民对中国以及中国人的负面印象,虽然有些明显是误解,有些甚至是故意歪曲,但也并非总是空穴来风。比如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以及国民素质问题等。

  中国社科院的董向荣副研究员说,一些来过中国旅游的韩国国民,对中国城市的脏、乱、差印象深刻。其实,这跟他们从中国导游那里得到的不正确信息有关。比如,有的导游为了方便管理,会反复跟韩国游客强调,不要乱走动,中国的社会治安很混乱。有的导游为了刺激游客的兴趣,热衷于介绍青蛙、蛇甚至蝎子等刺激性食物。

  李映周博士坦言,在这方面,中国有一定的责任。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社会还存在问题,比如贫富差距,农村与城市的生活差距都太大。还有,2008年,在中国的韩国中小企业遇到危机以后突然撤走,也是很遗憾的事情,如果中国政府更多地关注韩国企业,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这些都导致了韩国老百姓对中国有反感情绪。”

  对于中国自身的这些问题,张琏瑰教授表示,中国确实有做得不好的地方。比如,一开始韩国人对中国的中草药特别迷信,很多中国人嗅到当中的商机,但慢慢地,为了谋取暴利,有些商人在药物上做手脚。当韩国人发现后,就说中国人坏。类似的,还有“毒螃蟹”等食品安全事件,有不良商人把铅块放入螃蟹壳内。但当时韩国把事件搞得沸扬扬,当中也有韩国政府部门出于保护自己农产品、鱼产品的考虑,有意引导宣传“中国产品伪劣,国产的才是好的”。

  两国国民要学会换位思考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嘉文发自北京

  韩国国民对中国的负面印象,无疑令国人感到失望。作为经贸往来、人员交流密切的两个邻国,只有建立起相互信任、理解,才符合双方的利益。政府间如此,国民间亦是如此。

  董向荣认为,韩国国民对华印象有一些是明显的误解,这说明今后我们应设法向对方传达正确的中国信息;有一些是因为视角的差异,这提醒我们在全球化的今天,应该从更多元的角度来看问题、理解问题。

  显然,愤怒不能增进双方的感情、讽刺只会给双方带来更多的情绪。李映周是韩国的“中国通”,也是第一个获得中国博士学位的韩国人。李映周说,中韩两国国民在批评对方之前,首先要换位思考一下。中国虽然问题很多,但是,“中国要维持一个这么多人口的国家有多难。怎么解决吃饭问题?怎么解决教育问题?怎么给老百姓更好的生活?”在李映周博士看来,如果韩国国民能多理解中国的处境、难处,那么可能更体谅中国的立场,也不会认为中国崛起是威胁了。

  “中韩两国一定要合作,中韩两国国民一定要理解。”他认为,两国舆论界要多交流,学者之间要多交流,如果韩国记者在写报道前,首先多了解中国的情况,再把中国的信息准备传递给韩国老百姓,“相信不到一两年就会有改善”。

  对于中国一方,道理亦是如此。张琏瑰教授指出,在韩国舆论中一些对中国的极端说法,并不是主流,就如中国互联网上一些针对韩国的负面言论不是主流一样。要改善相互的印象,张琏瑰认为,加强交流、沟通,避免新的误会是必要的。但只有中国真正强大以后,中国慢慢克服了自己的缺点,韩国人的心态才会慢慢转变过来。“究竟韩国还是明白人多,知道自己今后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中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11-21 07: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