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北京12月20日电越是浪高越坚定——中国周边外交的两个不动摇
新华社记者吴黎明 丁宜
海欲静而风不止,浪虽涌而心自定。
菲律宾挑事黄岩岛,日本“购买”钓鱼岛,越南立法将中国的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包含在所谓越南“主权”和“管辖”范围内……2012年,“岛争”考验着中国周边外交。
针对挑衅,中国展开了有力、有理、有节的斗争,向世界传递出明确的外交信号——维护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的信念坚决不动摇;与邻为善、睦邻友好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决不动摇。
东海与南海之波涛汹涌,体现了当今国际外交格局复杂深刻的变化。一年来中国遭遇的“岛争”考验,看似突然,实非偶然。为此,我们首先需要追溯事件的起因。
4月,菲律宾军舰袭扰在黄岩岛打渔的中国渔船渔民,侵犯中国主权,违背双方关于维护南海和平稳定,不使事态复杂化和扩大化的共识,黄岩岛风波由是而起。
6月,越南国会通过严重侵犯中国领土主权的《越南海洋法》,在中越南海岛礁争议上,采取了使问题复杂化、扩大化的单方面行动,同样违背了两国领导人共识和《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精神。
9月,钓鱼岛问题的“引爆”,则源于日本政府囿于国内政治利益考量,与极右翼势力一唱一和、共同上演的“购岛”闹剧。日本此举单方面背弃了中日老一辈领导人达成的重要谅解与共识,公然挑战二战胜利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中日关系遭遇新世纪以来最为严峻的挑战。
不难看出,今年“岛争”的背后,至少存在两个共同因素,一是当事国都单方面违背了与中方的共识,采取了扩大事态、促使争端升温的单方面行动;二是战略重心东移的美国都在其中扮演了活跃角色。一年来,美国利用“岛争”为抓手,快速推进其亚太“再平衡”战略;这些国家则借机“挟洋自重”,一再企图使争议扩大化、复杂化和国际化,以达到浑水摸鱼的目的。
越是浪高越向前!中国从不屈服于外来压力,东海和南海的风浪越高,中国政府和人民维护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的意志越坚定。今年以来,中国政府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展开了有力、有理、有节的斗争,展现了高超的外交智慧。
所谓有力,就是针锋相对,果断反制。在钓鱼岛海域,中国展开维权巡航活动,目前向海空立体化、军民联手和常态化发展,打破了日本的所谓“实际控制”;在南海,中国设立三沙市,建立警备区,有力地回应了某些国家的挑衅行为。
所谓有理,就是以理服人,以事实服人。今年以来,中国在诸多外交场合积极主动宣介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在钓鱼岛问题上,中方发布白皮书,公布领海基线声明,向联合国提交东海部分海域200海里以外大陆架外部界限划界案,摆事实,讲法理,有力地争取了国际社会和国际舆论的支持。
所谓有节,就是讲究策略和技巧,适度克制,秉持积极维护主权、不让中国和周边环境发生恶化的处理原则。中国在黄岩岛风波中始终保持自我克制,不推崇武力介入。巡航钓鱼岛海域的,是中国海监船和海监飞机,体现出中国政府的克制态度。
理、力、节,构成中国“度”的把握,向世界传递出中国外交的明确信号——尽管少数周边国家借“岛争”制造紧张气氛,中国仍始终致力于妥善管控和处理好分歧与矛盾;始终着眼于区域和平稳定的大局,把地区繁荣、互利共赢作为自身海洋战略的出发点。
世人有目共睹,一年来,中国在坚决维护自身正当权益的同时,一直致力于与周边国家深化互利合作,使自身发展更多更好地惠及地区各国。今年前10个月,中国和东盟进出口总额3239亿美元,同比增长9.4%。11月的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上,东盟十国和中日韩印澳新宣布启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谈判,有望打造全球最大自贸区,中国表态予以“全力支持”。
展望未来,中国周边环境依然复杂,太平洋难免风起浪涌,但中国维护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的决心不会动摇;以邻为伴、与邻为善、巩固睦邻友好、深化互利合作的和平外交政策同样不会动摇。
事实已经并将继续证明,中国的海洋战略是和平发展的战略。十八大报告提出,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中国维护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并不是搞海上扩张,更不是追求海上称霸,而是为平抑风浪,为整个地区和平、发展与繁荣做出切实贡献。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浩瀚的蓝色海洋。时代呼唤我们要态度坚定、沉着理性,抓住和创造新的战略机遇期,与周边国家和国际社会一道,让太平洋成为和平之海、合作之海、和谐之海。(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