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尊师重教还是别有所求?——透视学生家长节前送礼风“翘尾”现象
春节临近之际,在素有尊师重教传统的中国社会,不少家长会为孩子的老师送上一份节日的祝福。然而,记者走访发现,学生家长节前送礼之风“翘尾”,所送礼物也越来越贵重。这是尊师重教,还是别有所求?
节前学生家长密集给老师送礼
太原市民郭兰馨最近一直头疼给孩子的老师送什么节日礼物。“去年送的是200块钱的化妆品,今年总不能比去年差吧。”郭兰馨是普通的工薪阶层,年关的各种开支已经让她捉襟见肘了,“贵了,送不起。便宜了,拿不出手。”
记者了解到,临近春节,不少家长都为给老师准备礼品而纠结。网络上关于学生家长送礼的讨论已达上千条,并催生了最新流行词“学生家长送的”。
网友“盛想想”在微博上说:“学生家长送的手机,真的很不好意思!”网友“林海雪原go”则晒出了家长送的电子秤。更有甚者,有的学生家长送出了千元购物券、出国旅行机票、迪奥、香奈儿等高档品牌。
有30多年教龄的小学教师齐老师说,以他的经验,一个班会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家长给老师送礼物。“我当班主任时,全班80人里有超过50个孩子的家长会在这方面动心思。”
在齐老师看来,现在家长给的“祝福”成了“助腐”的手段。不久前,他婉拒了一位家长送他的智能手机,“拿人手短,人家肯定是让我‘照顾’他的孩子。”
在齐老师印象里,送礼之风始于1985年教师节成立之后。起初,家长只是在教师节送些小礼物表达对老师的尊重,后来渐渐“变味”,成了家长为孩子谋求加入少先队、当班长等机会的手段。“礼物越来越贵重,简直成了一种家长与老师的交易。”
学生家长“送礼风”为何屡刮不止
学校已有规定老师不能收受学生礼品,社会上也年年呼吁扭转这股风气。为此风仍屡刮不止?
教育专家认为,中国传统中有“送礼尊师”的习俗,春节时家长给老师送份礼物是人之常情。不少家长也鼓励孩子亲手给老师做小礼物,这可以培养孩子的感恩之情。
但是,对老师的尊敬是以礼物的贵重程度来衡量吗?山西省社科院学习科学与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赵雨林认为,家长让孩子好好学习就是对老师的最大尊重。同时,他认为教师是公职人员,不应该接受私人礼物馈赠。“如果任送礼之风发展,整个社会将越来越功利化。”
针对送礼之风,赵雨林说,优质教育资源稀缺是其中一个成因,教师成了家长争相送礼的目标,已经和尊重教师没有太大关系了。
同时,家长的心态也成了这股歪风的“吹风机”。赵雨林说,在教育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家长产生了不安全感,于是就有了花钱买平安的想法,“送总比不送好”就是这种心态。此外,部分家长的“特权”思想也在作祟,想通过送礼的方法,使自己的孩子多“分一杯羹”。
遏制“学生家长送礼风”需多方共同努力
如何才能遏制这种不正之风呢?业内专家认为,多管齐下才能起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张雪莲建议小学实行“阳光分班”,有助于均衡教育资源,从而遏制送礼之风。学生均衡编班,以现场抽签的方式组建教师队伍,同时家长代表现场抽班级,最后当场宣布班主任、教师、学生对应情况。
“作为老师,立德树人首先自己要身正。”张雪莲表示,教师工作是一个良心工程,社会上部分老师索贿,则丧失了为师之本,老师也应该加强自律。
同时,学校在监管方面也应该做足工夫。赵雨林认为,这方面可以学习外国经验。在澳大利亚,老师收到超过5澳元(约32元人民币)的礼物就会受到处罚。但我国还没有相应的严格法律来约束教师收礼。
家长也要反思自己的“歪脑筋”。“有部分家长花钱就是想‘买’老师,与“买”来的好处相比,对孩子负面影响的害处更大。”赵雨林说。
张雪莲认为,孩子也可以成为制约家长送礼的力量。“学校要教育孩子树立正确是非观,让孩子认识到家长送礼、老师收礼是不正之风,继而达到劝阻家长的效果。”(王井怀、吕梦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