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海归自曝在国外养成“坏”习惯:经常忘锁门
从中国近代开始,海归以其眼界与智慧为我国近代化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不胜枚举。从本期海归创业开始,本版面将陆续关注海归在文化角度的思考,发现海归在推动社会思想理念进步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与肩负的责任。
不可否认,海归在中国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此同时,海归汲取不同文化的养分,通过自身的跨文化体验成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纽带和桥梁。他们的观念和思想影响着我们,对社会价值观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
海归怎么看?海归怎么想?这是海归创业版2013年探寻的新方向。
“经常忘记锁门,发现后根本不在乎”、“不管认识与否,见面就微笑鞠躬”、“只要有人敲门就给开,问都不问”,以上三条摘自近期网络上流传很广的一篇名为《在日本呆久了养成了40个坏习惯》的博客。作者是一名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海归。经记者采访得知,很多海归在谈论“信任”这一话题时,均对国外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状况持肯定态度。
现象:不锁门vs不开门
2013年初,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了《社会心态蓝皮书》,从总体上分析了目前社会心态的特点、发展态势和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中国目前社会的总体信任进一步下降,人际之间的不信任进一步扩大。只有不到一半的人认为社会上大多数人可信,二到三成信任陌生人。当被问及在国内的信任状况时,海归的答案也显得并不那么乐观。“回国之后心理上会有一定的不适应”、“比较明显的就是离开家的时候会反复确认是不是将门反锁了”、“一个人在家的时候,有人敲门会不敢开门”。刚刚回国半年的女海归小戴如是说。
“不锁门”与“不开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反映了两种不同文化间“信任”的底线。已经回国多年的海归小刘说,“其实国内与国外的差距并没有那么大,只是刚回国的时候有点不适应而已。比如刚回国的时候仍然习惯向陌生人微笑,但是别人就会觉得很怪”。当说到这里的时候,小刘有点无奈地耸耸肩。“在国内的时候,从来都是抱着‘不要跟陌生人说话’、‘不要接受陌生人给你的东西’等观念,说不清这种观念是如何形成的,但是电视上总是会出现被陌生人欺骗的新闻,或者自己身边的同学也曾经有过类似的经历,这些都让我觉得提高警惕未尝不是件坏事,大家都这样。”当谈到这种差别的形成原因时,小刘说,“其实国外也有诈骗,也有偷窃,但是国外的大环境就是那样,我觉得在那边就是慢慢习惯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信任方式,可能这就是差别吧。”
勇敢承认信任危机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厦门市留学生联谊会秘书长杨广云曾经留俄5年,在谈到国内的信任危机时他说:“有一次我在俄罗斯的电车上碰到一位对中文感兴趣的女士,我们就这样认识了,然后做了二三十年朋友。这在目前的中国社会里基本不可能发生。”杨广云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我国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飞速提高,但另一方面在社会价值观领域的危机也不容忽视。道德底线的下滑,社会风气的浮躁都是造成目前信任危机的重要原因。
曾经在美国读书工作十余年的清华大学(招生办)社会学系副教授郑路认为美国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程度要比国内高。在留学成本越来越高的现状下,办理移民的直接好处就是孩子在取得移民身份后,即可享受到学费减免的福利,更易被名校录取。随着移民行业进入欧洲移民时代,欧洲移民热正在上演,众多家庭看重欧洲教育质量及相关福利从而选择移民欧洲。
曾经在美国读书工作十余年的清华大学(招生办)社会学系副教授郑路认为美国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程度要比国内高。“我在美国留学时,快递员送来邮购的东西,甚至包括笔记本电脑,家里没人就会放在门口,不用担心邻居或路过的人会顺手牵羊。”但是归国后,郑路对于国内的信任状况感觉到了担忧和震惊。“在国外,路人对我的小孩表示友好,或问我有关孩子的一些事情,都是再平常不过的。而我现在在国内遇到这种情况,首先要考虑这人是否是人贩子。”
留学英国的海归白颖(化名)认为:“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国外人更倾向于把陌生人判断为可信的,而中国人更倾向于把陌生人判断为不可信的。这种信任危机让我感觉很不乐观。”
停止抱怨,从自己做起
承认国内的信任危机是第一步,海归在体验过海外的信任文化之后更应该发挥主人翁精神为国内社会信任的重建做出努力。
杨广云谈到,中国提醒人们互相提防的格言很多,比如“知人知面不知心”,相对而言欧洲类似的格言就不是那么多。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内信任教育的缺失。相应的,海归不妨多多倡导信任的重要作用,例如能够有效降低社会运行成本,以此从观念上影响我国的信任文化。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邱鸿峰说:“在国内,人与人的信任度也是因人而异的,不同的人对自己的道德水准有不同的要求。首先自己做到诚信,别人慢慢也会信任你。我觉得与其指责别人,不如先做好自己。”海归要学会调整位置和心态,停止抱怨,真正从自己做起,提升社会信任,发挥应有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