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济南4月19日电(记者高洁 叶婧)成片的桃花开满山间,绿白红粉点缀成画,一直抬头往上看,还能看到就像戴了一顶“圆帽子”的山头。阡陌桃花,连绵群崮,熙攘游客,这是有“天下第一崮乡”之称的山东省蒙阴县岱崮镇沂蒙老区的四月美景。
“岱崮的高粱比山高”,这句曾经让外地人感到疑惑的本地俗语是对“崮上种粮”的一种幽默表达。《辞海》中对“崮”的解释为“四周陡峭、山顶较平的山”,当地人形容“崮”像一顶覆盖在山顶的“帽子”。在山的帽子上种的粮食当然比山还高了,只是现在的岱崮农民已纷纷改种桃树。
“山区缺水,桃树抗旱,喜光照充足,土壤疏松的山区适合种桃树。比种高粱划得来。”岱崮镇笊篱坪村村支部书记伊树富说,当初弃粮种桃是因为能“见到钱了”,只是没想到桃花也能带来收益。
笊篱坪村是一个只有1000多人的小村。伊树富告诉记者,村里45岁以下的青壮年基本长年在外务工,但近年来,当地旅游开发吸引了不少外出务工人员返乡。
39岁的王发玲已经在村里一家度假村找到一份月收入1600元的工作。这家可以满足300多人住宿、餐饮、娱乐休闲的度假村已经吸纳近80人就业。
“与在外打工相比,虽少挣几百元,但家里有两个孩子需要照顾,公公婆婆年纪大了,桃园的农活忙不过来,我留在家里打工还可兼顾农活。”王发玲家种的4亩桃树去年收入3万元,家乡旅游事业的发展终于实现了她在“家门口”挣钱的愿望。
“现在对蒙阴来讲,桃花节已经不仅仅是踏青游玩,而是融旅游、经贸、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活动。岱崮镇崮分布尤为密集,我们准备把赏桃花、登岱崮、吃全蝎打造成为当地的旅游名片。”蒙阴县委常委、副县长彭波说。
在伊树富看来,独具特色的岱崮地貌是大自然赐给岱崮镇村民的财富,这里的红色文化、淳朴民风、甘甜蜜桃、山上的麦饭石乃至蝎子都是宝贵的旅游资源。
2012年中国城镇化率超过52%,已经达到世界城镇化的平均水平,但中国的乡村比例依然是一个庞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融资困难仍是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在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如何保护好传统村貌、传承文化,同样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我们对开发岱崮地貌制定了高标准规划,计划创建‘国家地质公园’,构筑‘岱崮地貌’特色旅游集群,形成蒙阴乡村旅游新模式。”蒙阴县委书记朱开国说。
“听说村里要办土特产品加工厂,如果真能办起来,我丈夫也不用在外面打工了,‘回家’上班就行,一家人就可以团聚了。”王发玲期待地说。(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