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5年夏天大学毕业前夕, 我们开始分配工作了。每人发给了一张志愿表, 表上已有用人单位的名称,包括外交部和中联部等中央和国家机关,还有新华社和一些大学等。学了英文, 最好去外交部。我将外交部填为第一志愿,还加上了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等几个新闻单位。
。
过了几天,政治辅导员通知我:“你已被外交部录用,初步决定先派你到英国学习,然后再回外交部工作。留英的事要经过考试以后才能定下来。”我听了很高兴,对政治辅导员说:“谢谢组织的信任。”
我先参加了一次笔试,是由外交部组织的,被外交部选中的英语系应届毕业生30余人参加,从中选拔留英预备生和翻译班学生。翻译班是专门培养高级翻译的。这次考试在北外进行。过了几天,又参加了一次在外交学院举行的口试,由外交部业余学校校长熊德兰教授主持。熊教授的父亲是民国政府时期的一位著名外交官,曾长期在中国驻英使馆工作。她的弟弟熊德倪教授在北外任教,高年级时教过我两年英语口语。姐弟俩从小在英国长大,英语如同母语。我知道是熊德兰教授主考,心里踏实了许多,心想:“我是她弟弟教出来的,她不至于不让我过关吧。” 口试其实并不难。先发给我们每人一篇英语文章,让我们准备20分钟,然后进入面试室。我进去以后,只见熊德兰教授坐在中间,边上还有其他两位老师。他们开始提问,开头几个问题都是我读过的那文章的内容,然后又问了几个其他方面的问题。我十分流利地回答了熊教授提出的所有问题。
后来,英语系毕业生开了一次全体大会,宣布分配方案。外交部干部司一位领导到会宣布了被外交部录用学生名单,包括录取翻译班和留英学生的名单。我在留英学生名单上。与我在同一名单上的有10多人,这些人将被派往英国留学两年。外交部这位领导同时宣布, 大部分同学将很快被派往英国, 其中三位同学将首先在外交部实习一年,然后再派出,我竟在这三人小名单上。其他参加考试的人大多被录取翻译班。这时,我有一点激动,但没有当年通知我录取留苏预备生时那么兴奋得睡不着觉。
与我同在那三人小名单上的还有小任和老王。三人五年前都是留苏预备生。老王与我同班,比班上大多数同学大一、二岁,因此大家都这么称呼他。小任是另一个班的,与我同年。他的主要授课老师是后来成了名人的章含之。我们三人一起到外交部干部司报到。当时外交部在东单外交部街。院内的主楼是一座西式建筑,庄重豪华,建于清朝,是北京城内的第一座欧式建筑,清政府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曾在这里办公。1912年袁世凯北洋政府的外交部曾设在这里。解放后,又修建了几栋比较简陋的新楼,用作外交部的办公地。雄伟的主楼是部领导和美澳司等业务司的办公楼。干部司在一座新楼内。我们三人去见了干部司的一位处长。这位处长对我们说:“你们三位同学在政治表现和业务学习上都很突出,可以说是又红又专,因此组织上决定对你们重点加以培养。你们先到新闻司实习一年,然后再到英国学习。这是外交部干部培养的一种尝试,首先让你们取得一些工作经验,然后再去留学。我们觉得这样做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就这样,我们三人成了留英预备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