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徐茂公 于 2011-3-10 08:20 编辑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疾病,可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或由于病情的发展,病机的变化,以及邪正消长的差异,治疗时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治法。“同病异治”一词源于《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曾明确提出:“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素问·病能》又指出:“有病颈痈者,或石治之,或针灸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岐伯曰:此同名异等者也。夫痈气之息者,宜以针开除去之;夫气盛血聚者,宜石而泻之,此所谓同病异治也。”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病证,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变化或相同的证候表现时,可以采用相同的方法进行治疗。“异病同治”一词《内经》中并无明确的文字表述,但与“同病异治”相对已体现了这种治疗思想,尤其是《金匮要略》在辨证治疗方法和具体方药的运用上已经充分体现了“异病同治”的精神,于是后人根据“同病异治”的精神提出了“异病同治”,进一步丰富了中医学的治则治法。 1、同病异治 以麻疹为例说明其应用。麻疹发病阶段不同,治法各异。初热期治宜宣肺透疹,见形期治宜清热解毒,收末期治宜养津扶正。麻疹发病季节不同,治法各异。麻疹以冬春季最易流行,若遇天气过冷,寒气收束,疹毒难以外透,宜多用宣通解表,药性偏温的药物,如升麻、葛根、荆芥、芫荽等;若麻疹发于夏季,由于气候炎热,暑热升散,疹毒乘暑热会更炽盛,津液因热盛汗出而多耗,故清热解毒生津的药宜早用、多用。视病人体质及正邪对比而治法各异。若患儿体质虚弱,疹毒不透,疹色浅淡疏落,肢冷喘促,下利等,为正气虚而导致麻毒内陷,须补脾益气,扶正托毒;若麻毒过盛,疹色紫暗不明,隐伏不出,或一出即收而体热喘促,这是邪盛所致的麻毒内陷,须清热活血,解毒透疹。此外,在麻疹病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并发症,治疗就更需因证而异。 同病异治是中医辨证论治思想的充分体现,同病异治的基础是不同的疾病所处的病理阶段、病性虚实、邪处部位、病理机制等的不同。在临床疾病治疗过程中必须抓住相同疾病的特殊点进行辨证论治,否则难见成效。 2、异病同治 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采用同一方法治疗的法则。中医治病的法则,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病机的区别。异病可以同治,既不决定于病因,也不决定于病证,关键在于辨识不同疾病有无共同的病机。病机相同,才可采用相同的治法。例如久痢脱肛,子宫下垂,胃下垂等,属不同的病,但如果均表现为中气下陷证,就都可以用升提中气的方法治疗,常用代表方剂是补中益气汤。 异病同治固然可以治好不同的疾病,但既然是不同的病种,其间必然有不同的特点和临床表现,可能有时只有细微的差别,如果以某一方不加改变给予治疗,其疗效可想也会是参差不齐的。这就要求我们在采用相同的治法时,要考虑疾病的特殊之处以及药物作用的细微差别,这样才能体现出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灵活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