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068|回复: 0

展现郎乡风采 提升古蔺魅力 海外知名华文媒体聚焦四川郎乡古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7-9 19:50: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MG_5633.JPG
展现郎乡风采  提升古蔺魅力
海外知名华文媒体聚焦四川郎乡古蔺
  本报讯(记者)   6月20日-23日,由中国新闻社、四川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主办,四川泸州古蔺县委、县政府承办的“中国西部文化之旅美丽四川行海外知名华文媒体聚焦郎乡古蔺”大型采访活动在古蔺县举行。包括美国《侨报》、美国《中华商报》、加拿大《世界华人周刊》、澳大利亚《大洋时报》、《塔州华人》、罗马尼亚《欧洲侨报》、比利时《华人电台》、法国《直观中国》、匈牙利《中欧华商报》、日本《关西华文时报》、澳门《澳门商报网》、香港《中外新闻社》等五大洲14个国家和地区的29家海外知名媒体齐聚古蔺,用镜头和文字向世界展示“美丽古蔺·郎酒奢香”的魅力和风采。
   四川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副主任薛斌,中国新闻社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庄强等领导一起来蔺,省委宣传部、省侨办、市委宣传部等相关部门领导采访时陪同,县委书记何广斌,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孙克刚,县政协主席孙应举 ,县委副书记薛学深 ,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吴极,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李春艳,县委常委、副县长文甦会见采访团或陪同采访。
IMG_5534.JPG
储存郎酒的天然洞



IMG_5543.JPG

IMG_5537.JPG
在古蔺二郎镇,有着“世界最大的天然酒库”和“中国酒坛兵马俑”的美誉之称的天宝洞深深的吸引了采访团成员,远望去二郎镇蜈蚣岩悬崖峭壁之上,洞口峭壁上镌刻着“天宝洞”三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大家顾不得酷暑炎热,入得洞来,酒香弥漫,醇香扑鼻,一坛坛封存的大酒坛子整齐划一地向洞内延伸,昏暗的灯光下,5年、10年、20年……陈酿老酒坛和洞壁上积满了厚厚的酒苔,酒坛静静地伫立在那里,犹如出土的兵马俑。大家一致认为只能用“神奇”二字来形容,细细地品味着深厚的中国白酒文化。

IMG_5569.JPG
郎酒厂长
IMG_5550.JPG
酿酒蒸汽大炉子

IMG_5556.JPG
用粮食制作的郎酒工人


IMG_5553.JPG
IMG_5563.JPG
远远望去的郎酒工厂

IMG_5547.JPG

期间采访团还深入郎酒集团生产车间,考察酒业发展、名酒名镇建设、中国特色酱香酒谷打造、城镇发展带规划建设,现场感受酒业发展和名酒名镇建设给当地群众带来的变化和好处。

IMG_5581.JPG
在太平镇,采访团参观太平渡口,游览太平古街、参观陈列馆,了解四渡赤水在古蔺的相关情况和古蔺县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发展红色旅游的情况。在大寨乡,采访团登上大寨观景台,观看大寨现代烤烟基地种植情况,了解古蔺县特色效益农业。在黄荆乡,采访团参观了八节洞景区和汽车露营基地。

IMG_5562.JPG

IMG_5640.JPG
    古蔺县委书记何广斌在会见海外媒体采访团时说,古蔺地处四川盆地南缘、“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腹地,全县幅员面积3184平方公里,辖26个乡镇、85万人口,居住有汉、苗、彝等26个民族,是全省杂散居少数民族人口较多县之一;建县至今已逾百年,红军长征转战古蔺54天,创造了四渡赤水的辉煌战例,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县域资源丰富,初步探明优质无烟煤储量达44亿吨,煤层气储量1001亿立方米,是全省重要的能源基地;地球同纬度地带保存最完好的黄荆原始森林、太平渡红军长征四渡赤水纪念地、中国名酒“郎酒”生产工艺、旖旎的美酒河风光、独具魅力的民族风情,共同构筑了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何广斌说在介绍古蔺县情后指出,古蔺县正处在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站在新起点,古蔺将紧紧围绕省委“三大战略”、“两个跨越”部署,按照“四年翻番、突破崛起、六位一体、创新发展”的总体思路,抢抓用好“一极一城一区一角”重大机遇,着力夯实基础,提升发展环境,调整优化结构,努力实现到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在2012年基础上翻番,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位进入全省前50位,建成四川经济强县;到2018年在乌蒙山片区贫困县中提前脱贫,建成扶贫攻坚样板县;2020年实现同步全面小康,建成“中国名县”。


IMG_5584.JPG
IMG_5591.JPG

       在蔺期间,采访团对古蔺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南非《中非国际新闻社》主任记者于捷明说:“以前只在书本上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这次有幸来到古蔺这片红色热土,加深了了解,也倍感自豪,因为我有一颗中国心!”澳大利亚《塔州华人》总编室主任金哲说:“苗族同胞开朗、热情、纯朴。这里有森林、有农田、有人气,自然生态和农业生产把我的记忆带回了童年。”采访团的客人纷纷表示,要把古蔺特有的地方文化向海外华人、向全世界推荐,让更多人了解古蔺,到古蔺观光旅游。
    据介绍,此次采访活动系海外华文媒体首次集中来到古蔺,搭建起了四川古蔺与海外华文媒体的交流平台。海外知名华文媒体集中采访报道古蔺,旨在向海外侨胞及国际社会真实、客观地介绍古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全面展示宜居、宜业、宜商新古蔺,全面展示独特地域文化和提升“美丽古蔺·郎酒奢香”品牌影响力,为实现“建成四川经济强县、在乌蒙山片区率先脱贫、打造中国名县、同步全面小康”目标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古蔺县委常委、副县长文甦高度评价这次活动,认为这次活动提高了郎乡古蔺的国际知名度,获得了圆满成功。对提升古蔺的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有重大意义。(完)
参考资料:
古蔺介绍:奢香古蔺:在川南边陲绚丽绽放
    在四川省南部,川黔交界、乌蒙山系大娄山北侧,有一个美酒飘香、风景如画的小城,她以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的经典传奇、世界闻名的郎酒、两个国家级4A景区而享誉全国,这就是美丽的古蔺。
    古蔺县幅员面积3184平方公里,辖26个乡镇,总人口85万人,居住有汉、苗、彝、回等26个民族,是四川省杂散居少数民族人重点县,属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是革命老区县,奢香夫人故里。
    古蔺历史悠久,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古蔺激情飞扬,红军长征四渡赤水转战古蔺54天,长征精神代代传承;古蔺资源丰富,已探明煤炭储量44亿吨,煤层气储量1001亿立方米,是四川省重要的能源基地;古蔺美酒醇香,神采飞扬中国郎演绎着酱香典范的古老与神奇;古蔺山川秀美,地球同纬度保存最完好的黄荆老林、雄浑壮丽的八节洞瀑布群、依山傍水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太平古镇、太平渡红军长征四渡赤水纪念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郎酒酿造技艺、神奇的天地宝洞、旖旎的"美酒河"自然风光,独具魅力的苗家风情,共同构筑了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古蔺文化深厚,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蔺花灯、苗族歌舞和黄家扬琴等民间民族文化享誉川滇黔渝。
    古蔺县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县城规模在2010年提前实现翻番,综合经济实力排名在2011年全省181个县(市、区)中跃升至71位,连续四年被评为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连续七年获得泸州市综合目标考核一等奖,正在朝着建成四川经济强县,打造"中国名县"的目标奋力迈进。
传承历史文化  争做古蔺新人
古蔺地处四川盆地最南端,被茫茫的乌蒙山环抱着。
在古蔺这片古老而广袤的土地上,涌现出许多历史与时代的佼佼者,而入选《辞海》的,唯奢香一人。明朝初年,十四岁的彝家女子奢香从古蔺嫁到贵州水西,之后协夫理政、千里赴京、开通九驿……作为彝族历史上最杰出的女政治家,最后连明太祖朱元璋也感叹"奢香归附,胜得十万雄兵"。在奢香身上,忠于职守、鞠躬尽瘁、善于学习、兼收并蓄、开放包容、团结和谐等精神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闪光。
    1935年,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率领中国工农红军转战蜀南黔北,进行了中外闻名的四渡赤水战役。红军四渡赤水总计72天,在古蔺转战54天,取得了镇龙山奔袭战、二郎滩背水战两次关键战役的胜利。红军的足迹踏遍古蔺的山山水水,全县先后有800多名热血青年参加红军,为取得长征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60年,来华访问的英国陆军元帅、二战名将蒙哥马利赞誉毛泽东指挥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可以与世界上任何伟大的战役媲美,毛泽东却说:"四渡赤水才是我的得意之笔"。古蔺这片神奇的土地,又凝聚了浓厚的红色文化沉淀。
古蔺县以兰花为县花。兰花,被誉为"花中君子"、"天下第一香",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古蔺县境内盛产兰花,被誉为"春兰之都",有"绝代兰花出古蔺"之美誉。古蔺以奇特美丽的兰花作为县花,喻示古蔺高洁、雅秀、幽远的人文精神。
近年来,古蔺人民秉承奢香精神,发扬"不怕困难,敢于胜利"的红军长征精神和"乐观自强,神采飞扬"的古蔺精神,将之化为生命的基因,乐观自强、追求卓越,一点一滴地改变着古蔺县贫穷落后的面貌。
坚持攻势发展  推动跨越升位
      古蔺县在深入的探索和实践当中,创造性的提出构建"4+3"产业体系,支撑古蔺发展的战略决策。"4+3"产业即做强酒业、能源、旅游、特色效益农业四大传统主导产业,培育、发展和做大"金融商贸、运动健康、创意文化"三大新兴产业,构建经济发展的"脊梁",推动古蔺经济最好最快发展。
  2012年,古蔺县全年完成酒业销售160亿元,其中郎酒实现销售收入110亿元。近年来,在郎酒集团、仙潭酒业、红军杯酒业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古蔺酒业发展势头强劲,酒业成为古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古蔺深化完善了"一业特强,龙头带动,集群发展"的酒业发展战略,充分发掘独特的酱酒酿造技艺和稀缺的地域资源,将白酒产业做大做强。古蔺更是把目光延伸到市外、省外,提出沿赤水河布局,打造纵贯永乐-太平-二郎-土城-水口的"酱香酒谷",最终和贵州茅台、习酒一起构筑"中国特色酱香酒谷"。
      石屏一矿建设项目属国家审批的十三个煤炭大型基地之一"云贵基地"中的规划矿区,也是古叙矿区开发公司按照四川省委、省政府"探索煤炭开发新模式,加快古叙矿区开发建设,保证煤炭供应"要求开发建设的第一对大型现代化生产矿井,矿井设计生产能力120万吨/年。石屏一矿先进的技术设备、现代化的管理工艺、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成为古蔺煤炭产业发展的典范。古蔺县域资源丰富,初步探明优质无烟煤储量达44.4亿吨,煤层气储量1001亿立方米,古蔺矿段已列入国家13个大型煤炭开发基地,是全省重要的能源基地。古蔺县坚持煤炭能源产业不仅要开发生产好,而且要转化利用好,大力发展产业链,提升能源产业的质量和效益,加速古叙矿区开发和煤炭综合利用进程,向着川南能源综合开发利用基地的目标阔步前进。
  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为古蔺生产生态安全食品提供了最佳产地。古蔺县抓住资源优势,重点打造生态畜牧、特色果蔬、地道中药材,高标发展山地烤烟、绿色高粱,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古蔺县着重把古蔺西北片打造成中药材产业区,古蔺县在赤水河、古蔺河沿岸海拔700米以下的马蹄、马嘶等11个乡镇建设优质精品甜橙生产基地,在古蔺、双沙、东新等乡镇发展脆红李,在石屏、龙山、鱼化等乡镇发展爱宕梨,在全县17个重点乡镇规划种植高粱10万亩……古蔺县构建规模化、区域化、市场化的现代农业体系,加快特色效益农业向高端发展。
    古蔺县还立足长远、高远谋划,培育、发展和做大"金融商贸、运动健康、创意文化"三大新兴产业。
坚持民生优先  促进共建共享
  出行难、用电难、饮水难、读书难曾经是压在古蔺人民头上的几座大山,搬走这几座大山是数代古蔺人的梦想。
  近年来,古蔺大手笔、大投入改善交通条件、电力设施、水利设施,叙(永)(古)蔺路等干线公路改造相继完成,城市公交车、出租车相继投运,全县建成通乡通村公路1700多公里,"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目标全面实现,群众出行难较大缓解;成功建成古蔺220KV、龙山-走马110KV电力环网,破解了古蔺长期以来用电难的问题;争取各类水利资金6亿多元,加快了龙爪河引水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土流失治理工程、病险水库整治工程、古蔺河上游综合治理工程、渠系配套整治工程、农村小水电建设等1000多个大小水利建设工程,较大程度缓解了群众饮水难;全面实施"幼教+义务+高中(含职高)"免费教育、营养午餐、奖学金计划,大力改善教育基础设施条件,古蔺人读书难的问题较大改观。
  这一系列变化,得益于古蔺县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始终把"民生"问题摆在重要位置,民生投入持续增长、民生事业持续改善。
  今后一个时期,古蔺县将继续坚持把改善民生,推动共同富裕作为共同目标,以扶贫攻坚为突破口,全面整合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才智开发等来改善各项民生条件,实现群众收入翻番,过上幸福美好生活。
  古蔺将在总结过去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力度空前地对未来五年民生问题进行大谋划、大投入,集中解决好"路、水、电、信、教、体、卫和收、保、房、境、社"等方面问题,全力推动"富民强县"新跨越。
  按照古蔺的计划,古蔺将在加快建设叙大铁路、叙古高速等重大交通项目的基础上,每年新建改建公路200公里以上,确保所有行政村通水泥(油)路,着力解决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大力实施"治水兴县"战略,每年投入1亿元以上用于水利建设,着力解决饮水难问题;全面完成电力体制改革,大力改造农村电网,实现城乡同网同价,破解用电难问题;在启动15年免费教育、营养午餐、奖学金制度的基础上,率先在全国县级城市引进北师大实验学校,再计划引进一所高端大学,彻底改变古蔺教育资源贫乏的问题;加快住房、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解决好群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老有所养等问题。
发展朝阳产业  打造旅游胜地
    2012年12月10日,黄荆老林、太平古镇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授牌仪式举行,古蔺县成功创建两大国家AAAA级景区,彰显了古蔺丰富优质的旅游资源和快速发展的旅游产业。
    近年来,古蔺县大力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景区综合接待水平,打造精品旅游文化活动,黄荆老林英雄会升格为省级旅游文化活动,双沙菜花节、箭竹苗家风情节、大寨踩山节等特色文化旅游活动享誉川黔渝。古蔺以红色文化为旗帜、名酒文化为品牌、生态文化为核心、民族民间文化为特色,大力发展以生态观光、红色旅游、民俗风情、酒文化体验为特色的综合旅游经济,打造川黔渝新兴旅游休闲目的地。
    黄荆老林面积430多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300多米,森林覆盖率达98%以上,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区,迄今世界同纬度地区唯一保存完好的亚热带原始常绿阔叶林区,被誉为北纬28°线上最后的处女地,是川黔渝"旅游金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黄荆老林景区内古木参天、林海茫茫、青山叠翠、溪流纵横、瀑布流泉众多,有大小瀑布600余处,有原始森林、瀑布、丹霞、湖泊、红色遗迹等景观。
    古蔺是著名的郎酒之乡,因盛产郎酒而闻名于世,由二郎·中国名酒名镇、美酒河风景区为主体,区域内有郎酒天宝洞、地宝洞、二郎古镇、美酒河摩崖石刻等景观。在赤水河中游蜈蚣岩绝壁上,刻有著名书法家邵华泽题写的"美酒河"三个大字,其字体潇洒稳健,雄放有力,是世界上最大的摩崖石刻汉字。郎酒天宝洞、地宝洞地处二郎镇蜈蚣岩悬崖峭壁之上,总面积1.42万平方米,洞内陈列着近万酒坛,被誉为"中国酒坛兵马俑",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储酒溶洞。
    太平古镇地处古蔺河与赤水河汇合处,古镇依山傍水,街道呈阶梯分布,很早以来就是川黔商旅聚散之地,是川黔古盐道上的明珠,素有"小山城"之称,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太平古镇境内的红军长征四渡赤水博物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太平古镇也被列入全国30条红色旅游经典线路和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红龙湖森林公园是省级风景名胜区,面积30多平方公里,从高空俯瞰,整个湖区似一条腾飞的巨龙而得名,由红龙湖、月儿湖、琴蛙湖等七个大小不同的湖泊组成。
    双沙生态旅游区以山奇、水美、花香著称。每到春天,双沙万亩油菜花海竞相绽放,素有"人间仙境、世外桃源、川南'小罗平'"之美誉。
目前,古蔺县将旅游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大力培育。可以预见,几年后旅游业将成为全县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那时古蔺将真正成为川南一颗璀璨的明珠。
古蔺概况
   古蔺县位于四川省南部边缘。赤水河沿边界由南往东向北流入长江,全县地域呈半岛形伸入贵州省北部,西面与叙永县毗邻,东南北三面与贵州省毕节、金沙、仁怀、习水、赤水交界。全县幅员3184平方千米,辖26个乡镇(其中3个民族乡),269个行政村,22个居委会(社区),2215个村民小组,122个居民小组。古蔺镇是古蔺县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古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距省会成都471千米,离泸州市区165千米。
历史沿革
    古蔺历史悠久。古代为西南夷地,系彝、苗、羿人聚居地区。唐元和元年(公元806年),纳溪县以南设置羁縻蔺州,古蔺属羁縻蔺州地域。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古蔺属潼川府泸州。元代,古蔺先属四川行省永宁路,后属四川行省永宁宣抚司。明代,古蔺先后属永宁长官司、永宁安抚司、永宁宣抚司和四川布政使司叙州府叙永军粮厅。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裁叙永军粮厅并入永宁县,古蔺属永宁县。光绪三十四年正月二十五日(公元1908年2月26日),永宁县从叙永迁至古蔺场。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改永宁县名为古蔺县。民国二年(1913年),古蔺属下川南道。民国十九年(1930年),古蔺属四川省政府。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古蔺属四川省第七行政督察区。
  1949年12月10日,古蔺县解放,隶属川南行政区泸县专员公署。1952年,古蔺县属四川省隆昌专员公署。1960年,古蔺县随泸州专区并入宜宾专区。1985年,省辖泸州市成立,古蔺县属泸州市市管。
古蔺得名
    古蔺得名的由来有二:一是古蔺在唐代和元年属羁縻蔺州地。其时蔺州盛产蔺草(灯心草),唐宋之世地无珍重,每岁土人以草织花席,故名为古蔺;二是“古蔺”与“永宁”同义故得名。
古蔺特产
中国名酒--郎酒
郎酒,产自川黔交界有"中国美酒河"之称的赤水河畔,是目前中国唯一一家仍坚持采用山泉水酿造的白酒企业,旗下有"郎酒"、"红花郎"、"青花郎"等著名酱香型白酒品牌,是我国著名的白酒企业。
从汉代的"枸酱酒"、宋朝的"凤法曲酒"、清末的"絮志酒厂"、"惠川糟房"到"集义糟房"的"回沙郎酒";从"回沙工艺"到"盘勾勾兑",郎酒人恪守古训,传承酿造古法,形成了"高温制曲、两次投粮、凉堂堆积、回沙发酵、九次蒸酿、八次发酵、七次取酒、经年洞藏、盘勾勾兑"的独特工艺。特别是储藏郎酒的天宝洞、地宝洞面积近1.42万平方米, 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天然白酒酒库,洞内常年恒温,经年累月的洞藏,使郎酒更加醇香。
世界最大的天然酒储--天宝洞、地宝洞
天宝洞、地宝洞地处二郎镇蜈蚣崖峭壁,是云贵高原典型的喀斯特天然溶洞,其地质年龄为一亿八千万年,此前为海底世界。 天宝洞和地宝洞面积1.42万平方米,上万吨储存量,有神州第一洞藏、"酒坛兵马俑"之称,1999年获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2007年,郎酒天然储酒洞库天宝洞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为"四川省重点保护文物单位" 。
洞里冬暖夏凉,常年保持19℃左右的恒温;郎酒的原酒从刚酿造出来,即被封存入天、地宝洞,它们在这里采天地之灵气,经年累月,陶坛长期储存,自然老熟,幽雅纯正,有利于原酒的缔合、老熟,增加酒体的幽雅感、绵柔感。 洞壁特有的酒苔,可以有效地吸收原酒中的杂味物质并将其分解掉,并让乙醇和各种酯类、酸类物质转化,形成胶体溶液,促使酒体更加醇美。
最大的摩崖石刻汉字--《美酒河》摩崖石刻
在赤水河中游,沙滩乡境内吴公岩绝壁之上,刻有著名书法家邵华泽题写的"美酒河"三个大字,每字占岩面积约1600㎡,摩崖石刻总面积4800平方米。无论整个摩崖还是单个石刻汉字,均是世界之最。其字体潇洒稳健,雄放有力,1999年6月,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评为"最大的摩崖石刻汉字"。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郎酒酿造技艺
在郎酒的"四宝"中,美境、郎泉和宝洞都是上天的馈赠,而其精湛的酿制工艺,则是郎酒人世世代代苦心经营,不断总结前人经验又推陈出新的结果。郎酒的整个酿制工艺,艰难曲折,一唱三叹,细致周密,精湛考究,概括起来大致有这样一些环节:"高温制曲"、"两次投粮"、"凉堂堆积"、"回沙发酵"、"九次蒸酿"、"八次发酵"、"七次取酒"、"历年洞藏"和"盘勾勾兑"。 2008年 "古蔺郎酒传统酿制工艺"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6-2 08:0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