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纽约时报发表加州大学商学院教授彼得-纳瓦罗的评论。文章指出美国选择了“中国制造”所付出的“负面代价”,即所谓的低质商品和就业冲击。文章反映了部分美国学者对中国商品和服务大举进入美国市场的焦虑,也从侧面显示了“中国制造”的强大国际竞争力。美国人对“中国制造”恐慌了吗?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建成于1964年的连接纽约布鲁克林区与斯塔顿岛的韦拉札诺海峡大桥,是北美最长的悬索桥。它也是中国对美国经济造成打击的一个象征。这座桥现在亟需修理,但不幸的是,总价3400万美元的钢铁供应和组装工作全部外包给了中国人。 怎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纽约大都会运输署称,两家参与竞标的美国公司由于缺少制造场地、特殊装备和资金实力,这宗生意最终落入一家中国组装公司的囊中。但美国钢铁行业工会却指出,在方圆100英里的纽约中心区内,就有两家具备资质的本国桥梁组装公司。 此类生意的真正问题在于,我们把“中国制造”引入美国时,并没有充分考虑它所带来的隐形代价。事实上,我们作为消费者在购买中国制造的商品时,想到的总是便宜的价格,而缺乏对这种代价的考虑。 就拿安全问题来说吧。这真是个可怕的问题,因为中国会制造低质、有时甚至有害的商品。这些商品包括含铅的玩具、含硫磺的石膏板、含三聚氰胺的食品,以及被劣质硫酸软骨素污染的肝磷脂。 就桥梁这个问题来说,自2011年7月以来,中国至少有6座桥发生了垮塌。官方新华社承认,粗劣的施工质量和劣质建筑材料是造成垮塌的原因。 还有一个与我们更为接近的事例。2002年,加利福尼亚州购买了中国的钢材来修理和扩建旧金山海湾大桥,由中国钢铁制造方造成的焊接瑕疵等问题导致工期延误数月之久,并造成额外成本大幅度增加。当加州选择中国的“便宜”钢铁时,由此造成的工期延误却给自己造成了更大的经济损失。 还有另外一个不买“中国制造”的理由,那就是工作岗位。一个不变的事实是,钢铁制造业得到中国政府的补贴。补助的来源,从人为操控的、价值被低估的货币,到能源、土地、贷款和水资源成本的减免,不一而足。 这些政府补助,按照国际贸易协定是存在合法性争议的。但正是凭借于此,中国制造商才能够以低于实际成本的价格向美国倾销钢铁。尤其是眼下中国钢铁产能严重过剩,这种情形就显得更加突出。 显然,中国人依靠倾销钢铁从美国获得一个工作岗位的同时,美国人就会相应失去一个工作岗位。每一个美国钢铁工人岗位,都会带动创造其他的工作岗位,并带来财政收入。在当前有2000多万美国人找不到体面工作的情况下,我们本来可以利用修理韦拉札诺海峡大桥来获得这些工作岗位。 纽约大都会运输署所忽略的,不但是社会代价,还有更加广泛的环境和人权方面的影响。中国钢铁厂制造一吨钢铁所排放的污染物和温室气体远高于美国钢铁厂。这不仅加剧全球气候变暖,而且对美国本土造成了直接的负面影响。因为,越来越多的中国污染物正通过大气运行飘过太平洋到达美国。 美国工人所面对的竞争对象是,通常一天工作12个小时、一周工作6天或7天,而且没有足够安全防护的中国工人。美国工人和中国工人都成了受害者。 总而言之,无论是修桥所需的钢铁还是给孩子的玩具,我们购买“中国制造”时所付出的代价,多数美国消费者甚至领导人都没有考虑到。这正在伤害我们的国家,扼杀我们的经济。(Davi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