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东京8月6日电(记者蓝建中)特应性皮炎,即湿疹的一种,是具有家族遗传倾向的慢性过敏性皮肤病,常伴有支气管哮喘和过敏性鼻炎。这种病病程长、治疗难,被医学界视为“湿疹中最难治的一种”。
日本一个研究小组发表的报告显示,如果皮肤等部位产生过量“白细胞介素33”,就会导致特应性皮炎。这一发现有望帮助医学界开发出新的治疗药物。
此前曾有研究报告指出,白细胞介素33与花粉症、哮喘和过敏性鼻炎等疾病的发病和恶化有关。在特应性皮炎患者的皮肤细胞中,白细胞介素33含量比一般人高,但是研究人员一直没有弄清其与发病的因果关系。
兵库医科大学和三重大学的研究小组通过基因操作,培育出白细胞介素33含量相当于通常水平约10倍的实验鼠。研究人员把这些实验鼠放在清洁的环境下饲养,结果在出生6至8周后,这些实验鼠面部、四肢、尾巴都出现了特应性皮炎症状,并且皮肤变厚,研究人员还观察到了实验鼠因瘙痒而抓脸的情形。
研究小组发现,在这些实验鼠的皮肤组织中,肥大细胞达到正常水平的3倍,这类细胞本身储存有致痒的组胺;此外,引发炎症的嗜酸粒细胞也是正常水平的7.4倍。
研究小组成员、兵库医科大学教授山西清文指出:“至少20%的日本人患有特应性皮炎,但是目前只有对症疗法。如果能弄清白细胞介素33的产生过程,阻止其增加,就有可能开发出新的皮炎治疗药物。”
这一成果的论文已刊登在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网络版上。(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