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北京11月2日电 在“世界的十字路口”——纽约时代广场的上空,人们可以看见一个巨幅的LED广告屏。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及世界各地的游客将因此更加熟悉来自中国的形象。
自今年8月1日起,新华社在纽约时代广场租赁了一块高约19米、宽约12米的广告屏,播发新华社新闻,展示中国国家形象。这成为新华社海外开拓市场的又一个标志性节点。
然而,回顾新华社早期的海外传播,援引“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来形容,实不为过。
最初,红中社(新华社前身)电台的功率有限,播发的新闻国外收不到。中国共产党的对外宣传机构上海工人通讯社,曾向国外媒体寄发一些新闻材料,包括红中社播发的革命根据地新闻。当时一些外国驻华记者也曾接触到红中社新闻,并据此对外发稿。
1935年苏联外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苏维埃中国》第二季上刊登了1934年4月28日红中社播发的《毛泽东同志关于日本声明书的谈话》,编者在文内插注:“此处缺少两句,因无线电播音不清。”文末注明新闻来源为“红中社”。
1940年10月,为向国外介绍宣传八路军、新四军英勇斗争的事迹和抗日革命根据地建设的情况,中共中央宣传部决定创办外文刊物《中国通讯》。
1941年3月,《中国通讯》第一期在延安出版,内容为皖南事变报道专辑。总共5篇文章,分别用英、法、俄3种文字撰写。刊物由内部交通带到重庆,再由八路军驻渝办事处散发给外国记者,供他们转发到国外。
1941年7月,《中国通讯》改由新华社接办。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由于国民党的封锁,这个刊物的发行日益困难。当时延安经济极其困难,纸张油墨严重匮乏,《中国通讯》不得不最终停刊,总共出版了10期。
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个外文宣传刊物,也是新华社历史上早期的一项对外报道业务。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不断取得胜利的大好形势下,1944年夏,为了加强对外宣传,新华社创办了对外英文广播。
英文广播的创建得到了英国友人林迈可的帮助。面对当时新闻封锁的战时局势,林迈可指出,当务之急,就是让世界听到延安的声音。他说:“只要建一个好的定向天线,是有可能把电波传送到美国西海岸的。”
几天后,林迈可收到朱德总司令签发的聘书,聘他为八路军总部通讯顾问。两个多月后,早期由周恩来从莫斯科带回,曾用于口语广播的那部发射机被修好了,并安装了天线。这些为新华社英文对外广播做好了必要的物质准备。
1944年8月,新华社英文广播部在延安成立,9月1日开播。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闻机构第一次使用无线电通信技术向国外播发英文新闻,打破了敌人的封锁,向世界人民介绍了解放区的真实情况,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从而使共产党的对外宣传工作迈出了重要一步。(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