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吉隆坡9月14日电通讯:为马中人民友谊默默耕耘的“老黄牛”陈凯希
王大玮
马来西亚海鸥集团被誉为当地专营中国保健品的第一品牌,而海鸥集团创办人陈凯希更是马来西亚华社的骄傲。他的创业故事感动着人们,他孜孜不倦地为马中两国人民友谊奔波的无私精神也激励着人们。
陈凯希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他当过工人、割过橡胶、摆过地摊、修过自行车……用他的话说,迫于生计,能赚钱的行当他几乎都做了;陈凯希也作为政治犯坐过牢,而且一坐就是8年,当所有人都认为他的人生将毁于一旦时,他却将出狱作为了他人生的新起点,拼出了一片碧海蓝天。
1937年,陈凯希出生于马来西亚居銮,和当时东南亚很多华裔一样,他的童年生活极其困难。在他12岁那年,父亲因为是同盟会南洋地区的主要负责人而被当时的英殖民当局遣送回中国,母亲后来也带了6个子女回到中国,却因无力抚养而将陈凯希姐弟3人留在了马来西亚。
“我的印象中,整个童年都在逃难,可以说我没有体会到任何童年的乐趣,”陈凯希伤感地说。或许正是因为童年的悲惨经历让陈凯希练就了一副常人不具备的坚忍不拔的精神。
1965年2月13日,生活清贫的陈凯希因为信仰社会主义体制而被捕入狱,在整整8年牢狱生活中,他不仅没有消沉,没有气馁,反而将这段日子作为他反思自我、提高自我的好机会。
陈凯希说,监狱中的生活教会了他很多,也让他有了充分时间去考虑问题,也确实想清楚了很多事。正是由于当时对政治的敏感,陈凯希做出了一个影响他一生的决定:从商。
他认为,上世纪70年代初期的东南亚各国,老百姓渴望和平,抵制战争是一种潮流,而且战乱过后的马来西亚物资相当贫乏,因此,此时投身商业绝对大有可为。
可是,该如何开始呢?陈凯希仔细分析了当时的社会形势,他认为,马来西亚华人虽然居住在海外,但由于文化和传统的影响,依然相当依赖中国商品。再加上华人对于中国的特殊情感,因此,让中国商品进入马来西亚似乎成为必然。决定了事业的发展方向,剩下是如何解决最难解决的资金问题。当两手空空的陈凯希将他的想法跟周围的华人朋友分享后,效果却是出乎意外的好。很多人都表达了支持的意愿。
陈凯希深知“不积小溪,无以成江海”的道理,他动员了所有能动员的朋友,共召集了80名小股东,筹措了16.8万林吉特(当时约合6.5万美元)的资金开了一间专营中国商品的商店。
但满腔热血的他却遭遇了当头一棒:公司第一年就严重亏损。面对股东纷纷退股,执著的陈凯希却在思考为何中国商品质优价廉却得不到消费者的青睐?
综合分析后,陈凯希意识到,当地老百姓不是不需要中国产品,而是当时他们所销售的产品很多人都不知道。他意识到,只有靠品牌才可能扭亏为盈。于是,陈凯希排除万难,取得了中国蚕蛾公补酒的马来西亚专营权,并开始将保健品作为公司的主营商品,这一招可谓否极泰来,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这也被陈凯希称作是公司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很多人认为,陈凯希当时在马来西亚经营中国保健产品,可谓独具慧眼。从国际环境看,当时马中两国已建交,两国经贸往来与日俱增;从马来西亚国内环境看,随着战后经济不断发展,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人们已开始意识到保健身体的好处。而且华裔向来推崇孝道,孝顺老人最好的礼品就是保健品,因此,陈凯希的生意也开始一日千里。
面对日益扩大的马来西亚市场,他决定走规模经济,成立专营公司。1975年,海鸥集团正式宣告成立,兼做批发零售中国保健品业务,分公司也开始不断设立。
为激励新加入的员工,陈凯希提出了“海鸥”精神:“做别人不敢做的事,像海鸥一样展翅高翔”。这种精神不仅激励着海鸥员工,日后,更成为很多马来西亚青年人创业的至理名言。
由于经营有方,陈凯希的海鸥集团发展可谓一帆风顺。仅药酒这一种商品,海鸥的销售量从开始时的年销售数百箱,逐渐增加到几万箱,如今更占据了马来西亚药酒市场的半壁江山。
2002年,海鸥集团顺利与北京同仁堂牵手,成功将中国老字号中医药品牌引入马来西亚,受到马来西亚各界热烈欢迎。2012年,双方又签署了在马来西亚开设投资养生中心的合作协议,项目投资额为1000万美元。
经过近40年的努力,今天的海鸥集团已成为马来西亚最大、最著名的专门销售中国保健品的公司,集团拥有15家分公司、70多家连锁店,员工超过1万人。
然而,个人事业潮起潮落从来没有影响陈凯希为增进马中两国人民的交流与友谊而不懈努力。1991年中国遭遇洪涝灾害,海鸥集团先后捐助20万林吉特(当时约合7.7万美元),用于安顿灾区人民;1992年,他协助创办马中友谊协会,该协会的成立标志着马中两国民间交流翻开了新篇章。
此后,汶川地震、雅安地震,只要中国遭遇灾害,陈凯希都会第一个站出来,或号召或响应捐助行动,这些故事在马来西亚华社早已传为了佳话。
陈凯希属牛,他也确实是一头勤勤恳恳的“老黄牛”,默默地在他的商业王国里勤奋耕耘,在中马两国人民友谊的沃土上播种希望。(完) |
|